说到邻里关系,我就想到了过去在乡镇工作时候的经历。那时,到任何一个村子里去,村民只要看熟了脸,就都把你当亲人一样,迎进屋、摆上茶,末了还非得要留你吃饭。村民对我们这些外来人都是如此,更别说村民之间了,邻里关系虽然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是好起来那可真是不分家,农闲时串串门,说说话,到了饭点肯定要给人家摆上双筷子。谁家有了急事,即便是过去有矛盾,那也要伸出援手来。
回过头来看看城里,现在虽然很多人住进了楼房,生活条件改善了,却让邻里关系疏远了很多,也许一辈子都认不清这栋楼里的人脸。有时候楼道间、电梯间擦身而过,脸上写着的冷漠与距离感,让人心酸。很多人感慨,还是过去住大院,住村里那种感觉好。
我搬进现在这座楼房,已经12年了,12年里虽然不能说和农村那种邻里关系一样,但是整栋楼的人都认识我,偶尔也会相互串串门,一起约着出去散散步,把孩子、老人的问题拿出来交流交流,这对于忙碌了一天的我们来说,精神上是种很好的放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楼房里没有电梯,上下楼都得走楼梯,时不时要打个照面。我的经验就是笑脸相迎,遇到谁都要笑一笑,打声招呼。慢慢地,人家也开始冲我微笑回应。微笑是打开心扉最好的钥匙。 我觉得不管是国家、社会也好,个人也罢,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让住进楼房的人也能够像过去一样享受到和谐的邻里关系。毕竟,这是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最近我看电视,有些地方开始举办邻里文化节,通过社区组织的平台,让过去陌生的“楼友”们走出家门,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这个措施真的很好。其实这种类似的活动可以更多样化一些,比如吸引中年人参加的亲子活动,比如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郊游、唱歌等时尚活动,通过这些平台,让大家增进了解,打开尘封的心锁。
本报记者 朱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