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

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科技财富(拳拳之心)

——记海归分子生物学博士杜振宁

姜国玺 徐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8月07日   第 07 版)

  图为杜振宁在实验室向学生讲课。

  杜振宁,中国著名海归分子生物学博士,中国小分子胶原蛋白肽研究领域第一人,长期从事生物药物和农用生物技术的研发工作。他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也是烟台塔斯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烟台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 

  潜心求学 报效祖国

  1999年,39岁的杜振宁在事业的上升期选择远赴全球最负盛名的生物类综合性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求学深造。留学期间,杜振宁获得了新西兰政府颁发的“光辉未来”博士奖学金,是该奖项44名首批获得者中唯一的亚洲人。2001年,正在新西兰梅西大学留学的杜振宁来到烟台参加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揭牌仪式。正是这次烟台之行,开启了他之后的创业发展之路。

  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本可以继续留在新西兰做科研的杜振宁,毅然放弃了那里稳定的生活,带着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家乡烟台,开始在烟台大学药学院任教并成为该院微生物与生物制药专业学科带头人。他曾先后开发国家二类新药一项,四类新药三项,获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谈到回国创业,他说:“我出国时,就明白自己学成以后一定要回国。国内的飞速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能在自己的文化圈内生活也是最幸福的事。”

  爱岗敬业 大胆创新

  出国前,杜振宁主要研究的是生物药,在新西兰学习时他的专业是植物生物化学研究。“我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产生了用生物药物解决农作物部分病害问题的想法,开始尝试用生物药物服务于绿色植保的实践。”杜振宁说。在国外的经历告诉他:一个国家要想提高创新力,它的尖端科学人员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科技成果转换为科技财富。

  2007年,杜振宁创立了烟台塔斯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成功研发了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活化植物根部的“根必施”、改善作物生理性病害的“肽星”、防治果树腐烂病的“腐尔康”三大系列产品,有效解决了农作物根系弱、生长不均衡、产量低等问题。这些产品都是从鱼皮、鱼鳞中提取寡肽胶原蛋白肽,与钙、硼、锌等元素结合而成的。

  寡肽胶原技术是公司的核心技术,这是一项主要应用于健康保健食品的生物技术,杜振宁是将该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第一人。“寡肽胶原蛋白取自于鱼皮、鱼鳞,是一个很好的营养剂,同时又是一个优良的载体。对应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用它来融合不同元素,可以增强树势,抗病防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就拿由于缺各种元素而引起的苦豆病、豆斑病等病害的农作物来说,我们利用胶原蛋白熬合其所需的元素来对其进行防治,很有效。”杜振宁介绍道。

  推广“植保” 造福百姓

  生物药物服务绿色植保理念,就是不再给土壤和作物增加负担和伤害,不断修复土壤。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绿色环保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广生物药物产品服务于绿色植保,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很大的意义。

  为向农民普及“绿色植保”理念,杜振宁经常率团队到农村讲课,走访果农、菜农、经销商,向他们灌输绿色环保的植物保护方法。杜振宁说:“很多的时候是去‘送试验品’,让农民做比较。在我们的努力下,许多果农、菜农开始接受我们的产品,我们也由衷地感到欣慰。”

  杜振宁说:“把科研成果产品化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求,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科技工作者应该主动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把研究成果推广到应用中,创建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多地海归经济成新增长点
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科技财富(拳拳之心)
创业心 报国梦(创事记)
特色创业园为海归搭建舞台
时尚海归瞄准轻奢品创业
责编:齐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