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但有一字多音,还有一音多字,叫同音字。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做工”与“工作”。做与作同音,因为同音而义近,但又能区别使用时的功能,只能说“做工”、“工作”,不能说“工做”、“作工”。从字面上看,似乎“做工”专指体力活、没有创造性,属蓝领阶层;“工作”则专指脑力劳动、有创造性发挥,属白领阶层。其实,《说文解字》中并无“做”,只有“作”,“做”是后人再造的。即使如此,二者使用时又往往相互通用。
《说文》:“作,起也。从人,从乍。”最早的甲骨文、金文中,“乍”就是“作”,写作(图一),或(图二),像以手持针(图三)、穿线(图四)、缝制衣形(图五),与“衣”字甲骨文(图六)相似。“作”与“乍”通用。从最初的字形上看,“作”字原义为作衣,用针缝制时,像鸡啄食,故以啄为音(“啄”字最早有音无字)。如“扫帚”原名“扫竹”(竹枝做的),“帚”与“竹”同音。
做,最早见于宋代,如“做了三公……”、“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斗不过诸葛亮,叹曰:“既生瑜,何生亮。”我们不禁要问:既生“作”,何生“做”?后人将装模作样说成是“做作”,这太委屈“作”字了,原本先做(造字)的是“作”,而后做的是“做”。想不到字与字之间也有这种“双重标准”。
认一认,比一比:
乍、作、做,做工、工作,既生“作”,何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