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

“慰安妇”的痛 世人永远铭记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09日   第 04 版)

  行人从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前经过。研究表明,这里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的慰安所遗址。
  新华社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已经确认,该组织已经收到了中国将日本强征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申请。此次中国申报档案的具体内容将于7月中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的网页上公布。

  作为“慰安妇”申遗发起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表示,日军实施慰安所、慰安妇制度,表明当时日本政府运用国家力量,迫使外国妇女沦为军中性奴,服务于法西斯侵略战争。

  “我是一个16岁的满洲姑娘……”

  “我是16岁的满洲姑娘,春天三月雪化时,等到迎春花开放,我就出嫁到邻村,王哥,你可要等着我呀……”

  这是一首被译为《我是一个16岁的满洲姑娘》的日语歌,苏智良在杨家宅慰安所附近的老人口中第一次听到。老人们当年总能听到慰安妇们哼唱着这首歌,逐渐很多人都学会了。苏智良此后20年走遍中国各地,从东北到海南、从山西到南京,那些慰安妇受害者和其身边的同龄老人,很多都会唱这首歌。

  苏智良说,在上海一家日军慰安所遗址,也真的有老人会唱这首歌,那里是公平里,弄堂里坐落着的是上海最大的日军慰安所——海乃家。

  在今日的上海公平路425弄12号,这个名为公平里弄堂的深处,海乃家慰安所的建筑仍完整保存着,那位记述这段历史的作者华公平这个笔名,也是结合了“中华”和“公平里”的意思。作为非常翔实的史料,苏智良提交给世界记忆工程的24张照片中的6张,出自《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这本书。

  1994年春,在翔殷路东沈家宅,他找到曾在“慰安所”工作14年的老人,尘封的历史逐渐揭开……此后,苏智良顶风冒雨、披星戴月,走遍上海大街小巷,从经营规模最大的杨家宅“慰安所”,到世界上第一处“慰安所”遗址“大一沙龙”,他在上海认定149处“慰安所”原址,并撰写《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

  1999年,苏智良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2000年申请下国家项目:中国慰安妇幸存者调查。终于在7年后的2007年在上海师范大学建成了我国第一家慰安妇资料馆。

  “我的人生太苦了,几本书也写不完。”

  2003年11月,在中日学者的帮助下,82岁的朝鲜老人朴永心重回“东云慰安所”(今天的利济巷慰安所),回忆了她在这里长达3年、刻骨铭心的悲惨经历。“我的人生太苦了,几本书也写不完。”

  当走到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时,老人情绪十分激动,几乎昏厥过去,这里正是朴永心当年被拘禁的地方。家境贫寒、从小丧母的朴永心,17岁时不幸被日军以招“女看护”的名义骗到南京,并送进利济巷2号“东云慰安所”。一开始朴永心不从,日军就把她关进阁楼吊打,还不给饭吃。当时,倒在血泊里的朴永心不省人事,幸亏中国杂工及时把她送到附近的一家小诊所急救,才逃过一死。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伊始,灭绝人性的日军就制定了《方面军关于慰安设施的实施意见》《关于设立南京慰安所的方案》等文件,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慰安妇”制度作为国策确立下来。

  在日本军政当局的主持与支持下,各种临时性“慰安所”,汉奸、地痞、流氓设立的“皇军慰安所”,日本军部自行开办或委托日侨娼业主开办的“日本窑子”“高丽窑子”……各式各样的“慰安所”迅速布满南京的大街小巷。南京成为日本当局“慰安妇”制度最完善、“慰安所”与“慰安妇”数量最多的地区。据日本民间调查团体推算,二战期间,日军强迫各国妇女充当“慰安妇”的人数多达70万。

  直到今天,在南京城南夫子庙到大行宫一带、城北下关一带、城中商业繁华地区及城外浦口、江浦、汤山等地,有据可考的“慰安所”旧址就有40座。

  今年6月25日,被增补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正式立碑挂牌,这处见证“慰安妇”血泪历史的地方,目前共有7幢房屋约2000平方米,是亚洲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

  一个“慰安妇”一天就遭受17.8次蹂躏

  在吉林省档案馆今年最新公布的一批侵华档案涉及“慰安妇”的有25件,包括2件电话记录、2份日军华中派遣宪兵队《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调查的报告(通牒)》、21件各地宪兵队上报的《通信检阅月报》和《军人犯罪调查表》。

  发现日军用公款“采购”“慰安妇”。2件伪满洲中央银行的电话记录清楚地记载了日军以军用公款科目转账划拨给日军部队“购买”“慰安妇”专项资金内容。

  日本1938年制定了“国家总动员法”,北安地方检阅部《邮检月报》记载了昭和十六年(1941年)驻伪满洲国黑河日本军人武田武二郎写给日本秋田市大町四村上英子雄的信件摘抄,信中提到黑河陆军官舍一角开设“慰安所”的情况:“慰安妇”全是朝鲜人,受“国家总动员法”约束来到这里。

  在吉林省档案馆工作20多年的赵玉洁向记者介绍:1938年2月侵华日军《关于南京宪兵队辖区治安恢复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牒)》,档案中第十一项“各地慰安设施情况”记载,南京市“慰安妇”与日军兵员的比例数是1∶178,下关甚至是1∶200,镇江十日内利用慰安所的日军官兵达5734人。

  苏智良在看到这些数字后,非常愤怒:“比如在南京,10日内一名‘慰安妇’接待了178人次。也就是说一个‘慰安妇’一天就遭受17.8次蹂躏。”

“慰安妇”的痛 世人永远铭记
习近平接受新任驻华大使国书
推动繁荣创作 迈向电影强国
第四次中美战略安全对话举行
四川阿坝:黄河九曲第一湾
武警船艇支队开展远航训练
西姆拉会议:一场企图分裂中国的历史闹剧
责编:陈劲松 刘 峣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