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

水清木华圆明园(名家话北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7月08日   第 05 版)

  在我1978年上北京广播学院之前,我的整个少年时光都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旁边的圆明园,那时的圆明园,真是空旷,真是寂静,真是生机盎然!

  清华附中西门对面,一条马路之隔,就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然而那个时候的圆明园完全让人意识不到它辉煌的身份,甚至都不是一个有人管理的公园,只是北京西郊诸多的“野园子”之一,一到夏天,处处蝉鸣蛙声,荷塘遍布。园子的四周围着围墙,却连个像样的门也没有。里面还有个村子,叫“树村”,满满地住了一村子的人。人们进进出出的,谁也没把这身旁的举世瑰宝当回事儿。

  距离实在太近了,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和朋友进园子里去玩耍。70年代我们在清华附中上学时要练12分钟跑,虽然附中里也有标准跑道,但是老师都会带着我们穿过马路,到圆明园里去绕着圈子跑,大概也是觉得这样更有“野趣儿”吧。尤其是一到入团日或者少先队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老师也会将举行宣誓仪式的地方选在圆明园里,让我们在曾被侵犯的伤痕累累的园林里懂得民族与国家的重要意义,理解历史的残酷与文化的珍贵。

  这些年,圆明园早已是国内外游人到北京旅游的必去景点之一。而在我的少年时代,几乎没有正式管理和保护的圆明园远远比不上天安门、故宫等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意义。那时来圆明园参观的,很多是外国人。有时我们放学出了校门,就会碰见“大轿子车”拉着一车的外国人,我们也会很好奇地跟着他们进去转悠。在我们眼里稀松平常的残垣断壁与光秃秃的石柱,却会引得他们连连惊叹,跟旁边什么也不明白的我们真是好个对比!

  尽管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残忍的掠夺与伤害,凋敝而零落的圆明园却仍以独有的大气胸怀与淡然气质,包容着它的儿女。冬日时园子白雪皑皑,清冷肃杀;到了夏日却是遍地荷塘,满目繁花。住在园子里的老百姓们到了夏天都跑去荷塘里挖藕,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就代表着下面有深埋于淤泥中的美味。那时亲手挖出来的藕,吃起来脆甜脆甜的,今天已经再吃不到那样的味道了!

  圆明园的变化,也是北京这几十年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曾经住在这一带的北京“西郊”的农民,在北京城市逐步的扩张中也早已没有了踪影。在清华附中的时候,我们每年都会行军拉练,去西郊帮农民种地、插秧、收苞谷,做起农活来比上学都起劲。而那时的农村和城市,无论吃穿住行,都和城市没有太大的分别。那时的圆明园、清华园和北大校园里,甚至还有一片一片的庄稼地。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曾经的西郊也能发展成城市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呢?

  慢慢地,我离开了家,离开了清华园,从北京西郊来到东郊,在广播学院上学,又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即便想回去看看圆明园,也总是难以抽出时间来了。但是记忆里水清木华的园子,总是能令我想起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充满着草木的清香与斑驳的树影,仿佛处处弥漫着历史的回声,沧桑而又安静。只有圆明园有这样的美呵!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

北京5年将投入近500亿治霾(聚焦京城)
水清木华圆明园(名家话北京)
点击北京
北京有群观鸟爱好者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