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瑞丽市勐卯镇上弄安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常住人口仅有130户404人,而从事各种行业的外籍人员却多达1123人,复杂的流动人员带来了严重的治安隐患,“脏、乱、差”一度成为这里的代名词。瑞丽边防大队勐卯边防派出所大胆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探索外籍人员管理模式,建立“外籍人员管理服务站”,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变“堵”为“疏”,为外籍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将上弄安村打造成为外籍人员的“温馨家园”,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在这里翻开了美好人生的新篇章。
“打工妹”变身“老板娘”
“我现在的收入可比当地的公务员高多了,当初真没想到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棉锐站在自家的小吃店门口自豪地说。
2005年,棉锐跟随一群姐妹从缅甸来到瑞丽,成为一名“打工妹”。初到中国时她并没有办理相关的证件,没有合法的身份,这让她根本找不到薪酬高、待遇好的技术工种,只能偷偷地在小吃店、烧烤摊打打零工。“当初来中国时,最开心的事就是遇到一个好警官!”她说。
棉锐口中的好警官,就是当时勐卯边防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刘守祥。当时,派出所正准备将上弄安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彻底扭转上弄安的治安“乱象”,而刘警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所有在上弄安居住的外籍人员都成为有“身份”的人。棉锐就是刘警官办理证件的第一批外籍人员,有了“身份”之后,棉锐在刘警官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体面”的工作。2009年,来中国务工5年的棉锐手上积攒下一笔钱,她规划着开一家小吃店,于是她又一次找到刘警官帮忙。知道棉锐有这样的规划,刘警官二话没说,就为她的事忙活起来,找店面、谈租金、购设备,只要能够帮上忙的事,刘警官总是尽力地给予帮助,不久后,棉锐的小吃店顺利地开张了。
4年过去了,小吃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精明的棉锐趁势而上,扩大店面,招收小工,这不,远在缅甸老家的弟弟妹妹也被棉锐接到瑞丽,一起经营小吃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人见愁”成了“抢手货”
在城区一建筑工地,同样来自缅甸的傣族小伙岩亮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是工地上有名的技术能手,收入不菲,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勐卯边防派出所上弄安村治安联防队员。
岩亮到瑞丽不久就与当时管理这片的社区民警陈健军发生了“亲密接触”。刚到瑞丽时,岩亮身上带着的不多的钱被偷了,成为“无钱、无人、无技术”的“三无”人员,难以找到工作,岩亮日渐消沉,天天混迹在上弄安的小巷里“拉老捣”(一种赌博方式),隔三差五的,岩亮总会跟别人发生争执,于是有了外号“人见愁”。
在了解岩亮的情况后,陈警官就把如何改变岩亮和另外几个有着相同境遇的外籍人员的事放在心里。不久,在陈警官的联络下,一个针对外籍失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班开班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焊工、铆工等技术工种。岩亮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一个月的培训结束了,岩亮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被用工单位当场聘用。
岩亮工作起来非常认真,很快在圈内出了名,成了业内的“抢手货”,工作越做越顺,钱也挣得越来越多。岩亮一直寻思着怎样才能回报边防民警,所以当得知陈警官在外籍人员中培养联防队员时,他第一个报了名,成了一名联防队员,在每天的工作之余,他都会积极参与治安巡逻防控工作。在他的发动下,先后有7个外籍人员加入联防队伍。
如今,岩亮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虽然还是租住房,但过得很美满,他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中国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真正的“家”。
据统计,至去年底,瑞丽边防大队辖区共建立外籍人员管理服务站(点)11个,先后帮助3800余名外籍人员顺利就业、227名外籍人员子女入学入托,280余名外籍人员在服装、加工、零售等行业实现个体经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