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亮点频现。
中国—古巴辣木科技合作中心日前落户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一棵集食品、保健品于一身的“多功能树”浮出水面,一个崭新的高原特色农业成员进入人们的视野;历来备受资本冷落的农业产业,却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领域掀起了阵阵投资热潮,一批农业种养加工业“航母”扬帆云岭高原;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搭上了电商快车,从红土高原直通11个国家和地区……
思路之变
高原农业“特”起来
“建成全国重要的菜园、花园、果园、保健园,让高原农业‘特’起来。”云南发展农业的理念,在近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两年前,云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战略,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配套了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内容”;重点打造云烟、云糖、云茶等12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云”品牌;云南各地召开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大会,政策不断叠加,力度不断加码,目标更加清晰。
发展理念的转变,集聚了云南农业创新求变的巨大能量,引发了农业产业爆发前的频繁异动。
2013年,云南实现农业总产值3056.44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900亿元;粮食产量达1824万吨,增长4.3%,实现“十一连增”;畜牧业进入全国畜牧大省行列;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烟叶、核桃、天然橡胶、鲜切花、咖啡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甘蔗、肉类、蔬菜、马铃薯产量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41元,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居于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额达24亿美元,成为云南第一大宗出口产品……
2013年,云南农业行业引进国内投资项目514个,省外累计到位资金96.1亿元,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3860万美元。
品牌之变
高原农业“响”起来
以前,云南农业不善于做品牌,而是长期满足于“自给自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萝卜青菜,装筐就卖”的传统销售模式,让云南农业难登“大雅之堂”,时常饱受“丰产”不“丰收”的痛楚。
散装鸡蛋几毛钱一个,云南华曦有机蛋却卖到几块钱,消费者争相购买。公司董事长马迅给出的答案是:安全生态增加了鸡蛋的含金量。“华曦蛋”品牌代表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企业也在“绿色”引领、“特色”支撑中摘取了“云南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桂冠。
有机造就“乌鸡变凤凰”,这样的故事在云岭高原俯拾皆是。
“今年欧洲有一份订单,一公斤出价2000欧元,想订几吨我们的无量雪龙有机绿茶,不过这款茶产量很小,我们只答应供货1吨。”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董寨小组的祖祥公司董事长董祖祥,平静地讲述着一笔似乎不可思议的买卖。
正是有机认证,在短短5年时间内,让这家农民茶厂异军突起,成为普洱茶企领头阵营的一匹黑马。
把好山、好水、好空气升华为“高原出品”的绿色精华,与世人分享,这不仅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梦想,也是云南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的重头戏。
遮放贡米、摩尔农庄、蒙自石榴、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帝泊洱茶珍、后谷咖啡、易门野生菌、文山三七、昭通天麻、锦苑花卉……“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响亮崛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以“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为更多人所认识。
产业之变
高原农业“强”起来
在建基地、打基础、做品牌的同时,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开启了新时代,“电商”快车拉动了一度封闭的生态高原。
云南采取高原特色农产品和生物制品市场营销产业、企业、基地、庄园、产品联盟,国内、国际市场连锁,网上、网下销售联动的方式,让高原特色农产品和生物制品以统一的形象在全国大中城市乃至国外建立销售门店。
从去年起,由政府牵线、农业企业网络直销的举措,开启了高原特色农业走南闯北的“电商时代”。丛山松茸仅“双十一”活动一天销售额就超过4000万元。
除了市场支撑,企业支撑体系也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市场营销的另一个支点。目前,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中坤投资集团、天士力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汇源果汁、康美药业等大企业集团都已进驻云南,共同寻找绿色财富梦想。云南省还将认真筛选有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本土农业和生物产业龙头企业,给予集中支持,嫁接出一批大项目和重量级企业,孵化培植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大企业。
打“高原牌”,走特色路,高原特色农业以崭新的姿态闪亮登场,云南农业“变形”大戏高潮迭起。“云南农业‘变形’之路,有更深远的意义。”云南“三农”部门的一位官员坦言,通过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构建,可以形成全国聚焦云南、资本聚集云南的热效应,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服务人员,最终实现农民变市民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