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日前在北京成立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旨在加强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正在开创一个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实际性文化保护工程,一定能够持续做成这件为子孙后代造福、守得住“乡愁”的“人文城市”实践工程。
20世纪建筑遗产,包括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南京的民国建筑遗存等。这些建筑遗产将20世纪中国的百年历史进行了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
单霁翔说,由于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法律保障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体系,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充满了挑战。
他认为,给20世纪建筑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找到“再利用”的方式。正如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绝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更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乎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
因此,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将积极提高人们对这一时期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并开展对这批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今后将在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为这些建筑遗产登记造册,还将根据保存状况划分风险等级,建立保护和修复体系。
(晓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