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

老物件科技范儿

张海莺 裴逊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09日   第 15 版)

  “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圆明园特展”上的科技效果

  近日,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始试运行实时“体检系统”,对龙门石窟进行动态监测,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文物本体的干扰。虽然,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展出方面的应用出现时间很早,但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综合运用仍在不断为老物件们塑造出不同的科技范儿。

  与文物拉近距离

  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车马川流不息,游人摩肩接踵。不远处的戏台,韵味十足的唱腔绕梁不绝……

  这样的景象发生在杭州“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圆明园特展”的4号展馆“印象江南”中。专家历时3年研发的大型互动画作《乾隆南巡图》讲述了乾隆南巡的故事,观展者只要摁动按钮,就可以看画中的车马人群穿梭于街市之间。游客还可以听到戏台的曲调演唱,观看壮观的清代烟火,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真的在跟着乾隆游江南。

  策划此次展览的台湾顽石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正雄介绍,为了能够让观展者更全面和更近距离地与圆明园亲密接触,此次巡展主办方历时多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流落在海外的珍贵文物。“由于很多文物不便搬运,我们运用新科技创作了很多特效镜头,比如火烧圆明园这段,精细到有飘着的烟屑掉下来。”郭正雄说。

  给予文物新生命

  中国是文物大国,但却并非文物保护强国。一直以来,国内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和保护的总体形势极为严峻,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文化遗产保护服务成了重要工作。

  “新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是需要肯定的,”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力说:“尤其是在文物研究过程中,还原文物本身的物质性是第一步,这也是新技术的作用之一。”

  现有科技的发展与使用方法的创新是当今文物保护的“重头戏”。日前甘肃省科技人员使用3D精密扫描仪,首次对位于平凉市泾川县的大云寺进行全方位扫描并采集数据。这标志着“数字甘肃文化产业平台”项目的正式启动。

  何力认为,文物保护技术的系统化使用和相应的学科建设是文物保护新技术发展的下一步。

  新技术不应滥用

  近20年来,中国在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很重视新技术的发展,并保持着与世界发展水平相当的实力。但在何力看来,应理性看待新技术的作用:“例如,3D打印技术能为古建筑的视觉观察过程以及结构性问题检测提供数据依据,作为留档或者科普之用。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误差点多,却会使人工工作量大幅增加。因此,新技术并不应被滥用。”

  在文物展出方面,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也表示,虽然中国已经有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大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反而导致了博物馆实质内容的匮乏。他认为,更应该提倡“智慧博物馆”,体现博物馆业务需求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新技术的发展,何力认为,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相关科研,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来实现对技术的有效掌握;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成本的投入量和各地的需求之间差距过大,对新技术的最终使用应该慎重,不应盲目追求新技术带来的效果。

无底价拍卖,真的能“捡漏”?
老物件科技范儿
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
彩绘人面镇墓兽:东方狮身人面像(镇馆之宝)
周方伦的收藏人生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