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中企出海,怎样织网打“渔”

张红 吴亚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4月19日   第 03 版)

  “第八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会场
  吴亚博摄

  4月16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多国企业的1600多位代表出席。本届“跨投会”以“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为主题,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展开讨论,并就跨国经贸合作的机遇及挑战等多个议题进行探讨。

  “走出去”空间巨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资企业先后经历了从商品“走出去”,到工厂“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的阶段。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最大的对外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对外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姜增伟在会上表示,“虽然中国在年对外投资流量上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对外投资存量仍然很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一半、德国的1/3。”他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对外投资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走进去”难在何处

  中国企业走出去容易,但是融入当地社会,站稳脚跟,“走进”投资东道国却很难。被看作“外来物种”的中国企业身处陌生的环境,往往会水土不服。

  中资企业面对全新的环境,总是以中国式的思维去做国际化的事,由于缺乏对投资东道国政策、法律的研究,往往遭到当地企业的排斥,甚至引发诉讼,中小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草率和盲目行事,也是中资企业难以“走进”投资东道国的又一原因。一些中资企业缺乏对市场和投资领域的深入调查,就急于走出去,往往“走出去”易,“站得稳”难。“只有了解环境,才能确定发展方向。华为和海尔之所以成功,就源于其对市场的了解。”德中经济联合会中国形象大使杨元清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文化融合的鸿沟难以跨越。“无论是中国企业到国外寻求发展,还是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都面临着对两国文化差异、对合作伙伴的了解等问题。”庞巴迪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张剑炜说。

  “走得好”如何实现

  中资企业“走出去”是硬实力,表现的是资金的雄厚;中资企业“走进去”是软实力,体现的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而中资企业“走得好”是真功夫,有赖于政府、企业多方的共同协作。

  政府层面,应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加快推进平台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如连云港设立办事处和商务机构,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城市缔结工作;推进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建设,共同探索建立产业跨行政区域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等。

  中资企业自身的适应与变革,是其在海外实现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一是要深入调研,确定顶层设置方向,注重人才和技术创新,与国外企业优势互补;二是如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级参赞高振廷在会上所言,要义利并举,如紫金矿业在哈萨克斯坦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注重公关,以驻在国民众能够听得懂、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以赢得驻在国人民的认可。

美联邦或因救市损失270亿美元
西方对全球化使绊子
美军将延长其空军在波兰驻扎期
伊拉克多起暴力袭击致36人死亡
四方会谈就缓和乌克兰紧张形势达成一致
带路的鞋子,路痴的福音?
中企出海,怎样织网打“渔”
责编:杨宁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