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13日 星期四

代表委员呼吁尽快出台粮食法

给饭碗戴上“护身符”(两会聚焦)

本报记者 邹雅婷 朱 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3月13日   第 02 版)

  在山西运城市新绛县北张镇西庄村,几名放假的小学生在晾晒的玉米前玩耍。
  新华社发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议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持续热烈的讨论,大家呼吁应当加快粮食法出台的步伐。

   

  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

  “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无疑是个奇迹,但尽管这样,一定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势有清醒的认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对本报记者说,“现在供求平衡压力很大,将来挑战更为严峻——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柯炳生指出,粮食安全不仅是指口粮安全,口粮我们基本自给没问题,但还要考虑到饲料粮和转化产品。“我国去年进口了6338万吨大豆,一部分用来榨油,一部分作为饲料。这些大豆如果在国内生产,需要额外耗费5亿亩以上的土地。”

  柯炳生表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原粮消费越来越少,转化产品消费越来越多。“未来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新增的需求主要不是口粮,而是饲料粮。如果饲料粮供应不足,导致肉禽蛋奶大幅涨价,也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深有认同。“当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张晓山说。

  科技促粮食增产农业升级

  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固原市市长马汉成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在我看来,这需要做到四点:一是改良、修复、提高现有土地产出能力,在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尽最大能力挖掘产出效率;二是上水利工程、垦宜农荒地,增加生产能力;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装备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经营组织化,保障农田收益和种粮积极性;四是治理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保障土地产出食品的安全。”

  “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农田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柯炳生直言。“应对挑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制定支农惠农政策、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进生产组织形式,但长远来看,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

  柯炳生表示,农业科技不仅指研发、培育优良品种,还包括机械化、深耕、灌溉技术等很多方面。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产量,并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实现现代化。“我有两点建议:第一,不断增加国家农业科技投入,争取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20年达到1.5%以上。第二,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柯炳生说。

  今年将加快制定粮食法

  “确保粮食安全应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纳入政绩考核,用粮食法等法律给饭碗戴上‘护身符’。”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提出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制定粮食法列入了今年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据悉,2012年初,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的粮食法已公开征求意见,至今两年有余了,但法律迟迟未出台。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全国人大广西代表团有30余名代表联名,准备提交一份加快制定粮食法的议案。

  3月9日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表示,通过立法把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是十分必要的。他介绍称,粮食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宏观调控、保障措施等,其中有三个重点:一是保证粮食的供给能力,调动主产区和生产者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二是分清责任,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责任,产区和销区的责任。三是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作出规定,全国一盘棋。

  刘振伟说,现在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已经介入,准备加快粮食法出台的步伐。

给饭碗戴上“护身符”(两会聚焦)
满怀信心谋发展
为保护侨胞权益鼓与呼(我当代表委员这一年)
两会行走
责编:梁益琴 宦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