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早上一出门,咦,天真蓝!人民日报社新大楼和央视新大楼像剪影画一样印在天蓝色大幕上,多好看!北京无霾,心情不错,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给吹霾的清风点赞。古有及时雨,今有及时风,两会一来,清风扑面。
中午12时多,报摊买报,发现好几样报都卖断货了。卖报大哥与我讲起毛新宇委员的提案,聊起昆明的暴恐事件。忽然想到2月23日,北京雾霾正重的时候,同样这个报摊,还是这个卖报大哥,向我抱怨:“(平时很好卖的)××报,到现在(下午3时左右)一份也没卖掉。天不好,没谁出门。”那天,他也没心情和我聊新闻热点。
看来,空气质量好坏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毛细血管和细胞。空气清朗了,大家出门的多,心情好,连报摊大哥都受益,相反则受损。而需要清朗起来的,远不止是空气。
网络舆论生态、人情往来、治国理政、社会运作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甚至人的内心,都需要清朗起来。去年以来,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虎拍蝇、打击网络谣言等等,扫的是治国理政各个层面的霾,招招见效,党风政风“清朗”了起来,带动了社风民风的好转。而“雾霾一般的潜规则”、庸俗化的人际关系、内心盘根错节的负能量,同样需要刮走。
及时风,刮一夜容易,刮十天很难,刮一年更是比登天还难。我们管不了天,只能管好自个儿。为了好空气,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研究,需要我们做——
如何让空气清朗起来?如何让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清朗起来?在全国两会上,这些话题怎么讨论都不为过,再多讨论都不算多。风清,人心气才顺。两会,就要多讨论如何风清气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