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

邓小平:

留学岁月和“油印博士”(百年留学)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21日   第 06 版)

  1920年9月11日,邓小平(1904年—1997年)和其他近200名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坐邮船驶赴法国。抵达后,他被送到法国西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补习法语。

  按照原定计划,他们将在掌握了充分的法语知识之后,再学习正常的中学课程。但是,邓小平在这里只读了5个月的书。为什么?没钱了。

  为谋生,1921年4月,邓小平来到一家名为施奈德的钢厂工作。他的雇佣登记卡片上注明,日工资是6.6法郎,比学徒工还低,一个星期至少要工作50个小时。

  邓小平在施奈德工作时是当翻沙工或去“拉红铁”,戴上石棉手套,将火红的钢板拉出来轧钢,再通过传送带,把沉重而炽热的钢板运到车间的另一处。同学王若飞在日记中写道:“连日天气甚热,厂中尤为干燥,遍地都是泥沙,大风过处,沙即腾起,着手面上,为汗水所粘凝,偶一拂拭,其状怪丑怪可笑。”

  干了3个星期,邓小平辞职。后来他到巴黎东南约100公里的一个城镇的橡胶厂工作。在此,邓小平做的活很简单,就是把鞋子的各个部分粘合起来。工资每日10法郎,星期日休息,星期六只做半天工。每月净收入为240法郎,付出90法郎伙食费之后,还剩下150法郎。

  最难得的是工余之外还有了正常的享受。有一次,邓小平为了看一场国际足球比赛,狠狠心,花了5个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

  橡胶厂有40多个中国学生。工厂搭了一座木棚,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地。就是在这个工棚,邓小平认识了蔡和森、周恩来等革命者。

  1923年6月,邓小平被选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在开始革命生涯后不久,他就得到了一个雅号:油印博士。这从许多勤工俭学学生的回忆录中都能看到,主要是因为邓小平非常认真地在蜡板上刻写旅欧支部的半月刊《赤光》上的每一篇文章,并且负责油印工作。有时候,邓小平也为《赤光》撰写文章。

给留学打上奥运的印记(直击海外)
修蕊:“非常时期”的埃及留学之旅(留学素描)
留学岁月和“油印博士”(百年留学)
责编:赵晓霞 邮箱:haiwaixuez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