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埃及开罗大学的校园里,修蕊流泪了。泪水的来由非悲非喜,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
“选择不因局势动荡而退却”
“示威游行大部分在学校外面,对学生影响不大。”修蕊平静地向笔者讲述,“有一次在做论文提纲答辩的时候,外面开始游行。还有一次我正在大学图书馆学习,又遇到游行。”
2012年9月,修蕊来到开罗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埃及的局势并不稳定。在“非常时期”的异国求学经历里,当地的示威游行令她印象最深。
学生游行的事发地点往往在校园里面,而修蕊的泪水正是源自“不由分说便迎面而来”的防暴辣椒水,即催泪瓦斯。“学生游行时,警察会进驻到学校里。”
谈及留学选择,修蕊直言,“神秘的”埃及是学习阿语专业的学子们“最向往的地方”。而大三时在突尼斯做交换生的经历也促使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自己选择的路不能因为局势动荡就退却了。”修蕊一笑。
“千塔之城”的简单生活
“做好心理准备也就不觉得苦了。”在突尼斯一年的生活经历帮助修蕊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说实话,这次出来并没有感觉在异国,很习惯。”
住合租的公寓,乘巴士上学,课余时间看美剧当做消遣,周末去在当地工作的朋友家串门聊天,修蕊的留学生活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即使是春节,也不过是“到中餐馆吃顿饺子”。
作为留学生,修蕊亲历了当地的宗教文化。“斋月里,白天街上没有人,夜里开斋以后人们才开始活动。开斋时,清真寺或者富人家门口会摆几张桌子,给穷人、路人准备开斋饭。街上也会有免费的食物和饮料发放。”
在开罗,宣礼塔是随处可见的建筑。修蕊耳边清晰而准时的“宣礼声”提示着城市里的居民做礼拜的时间。修蕊觉得,在对象国的“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对语言学习的帮助是无处不在的。
“标准语”和“方言”
“平时说‘标准语’会被笑话,但是‘方言’又不会说。”据修蕊介绍,阿拉伯语分为“标准语”和“方言”,“方言”迥异于常用在正式场合及书面的“标准语”。
4年本科,3年研究生,修蕊虽然在国内经历了7年的阿拉伯语学习,但“方言”的存在仍然给她造成困扰。“文学院本科是用‘方言’授课。研究生毕竟人数少,在办公室上课,老师应我们这些留学生的要求尽量用‘标准语’讲课。课堂讨论则完全用‘方言’,很难听懂。”
“虽然有时上课会听不大懂,但是只要学习态度好,多追问,就会渐渐被老师重视,同学们也很愿意提供帮助。”与身边的人日渐深入的交往,让修蕊体验到了他们的温暖,“阿拉伯人很热情,老师课下会直接把我的本子拿过去帮我写一些笔记,同学们下课也会借给我课堂笔记,并为我解答问题。”
在校期间,修蕊选修了文学方向的专业课,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每门课期末都会有论文作业。”在一个月之内完成10页的学术论文带给修蕊的不仅是“痛苦的修行”,更是“真真切切的语言水平的提高”。
毕业在即,短暂的寒假里修蕊顾不上休息,积极地与她的导师沟通,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之中,享受着最后一段“苦中作乐”的留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