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2月14日 星期五

自信+互信

“张王会”的突破与想象(华媒观点·法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14日   第 13 版)

  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右三)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左四)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
  新华社发

  备受关注的两岸关系发展中又一次“突破性会晤”2月11日在古都南京如期登场——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正式会面。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机构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面,会后达成的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两个机构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的共识,为两岸关系的发展翻开新的一页,更给关注两岸未来的全球华人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

  从早期激烈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对峙,到逐步走向缓和、打破坚冰;从开始接触交往,到后来屡经紧张动荡,最终于2008年5月实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关系几十年一路走来,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其间,两岸在不同时期举行了多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无论是1993年的“汪辜会谈”,还是2005年的“胡连会”,乃至2008年的“胡萧会”、“陈江会”,这一次次会面,都是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脚步。

  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两岸接触不断增多,经贸、文化交往日益频密,情感交融更是与日俱增。但随着两岸关系发展步入深水区,一些重大、敏感、复杂问题日益凸显,亟须双方透过更深入的沟通妥善解决。正是在此背景下,201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高峰会上,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张志军与随行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的王郁琦相见,简短寒暄,并达成互访共识。似乎从那一刻起,两岸官方接触就已跨过“由经转政”的分水岭,向互信与自信迈了一大步。

  说到互信,正如张志军在此次会面中所言,“我们今天能够坐到这里、能够见面,在过去是不可想象”。国台办与陆委会是双方依循一个中国原则设立的负责两岸事务的专门机构,但成立20多年来虽“对口”却一直处于“隔空”状态。如今的“张王会”,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面对面交换意见并达成积极共识,体现了两岸政治互信达到一定基础,而这个基础正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两岸关系制度化达到新的水平。

  至于自信,不得不说会面中的称谓。对两岸政治交流,台湾当局此前难免显得小心谨慎,惟恐被“矮化”。王郁琦曾表示,希望双方能以主委、主任的职衔相称,否则就“相见不如不见”。倒是张志军显得更为洒脱,“称谓不必那么在乎,最重要的是把两岸关系做得更好”。此次会面中,外界也注意到,张志军于一开始就称王郁琦为“郁琦主委”,王郁琦亦称张志军为“张主任”,反映出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时越来越娴熟、自信。

  在互信与自信的氛围下,“张王会”的指标功能与开拓意义不言而喻,将为今后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思维与模式,且有足够回旋空间以待后续推进。它更为两岸历史的进程埋下伏笔,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当然,岛内舆论在此次会面前已有不少猜测与解读,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其为两岸领导人见面的铺陈与准备。但会后,王郁琦已表明,双方并未触及“习马会”议题,因为这本就不在计划中。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更高的角度与更宽的视野来审视这次会面对两岸未来交流的积极影响。正如张志军所言,“要破解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必须要有点想象力。不仅是像这样的会见,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也应该有更大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决不局限于简单的一次会面,而是要通过会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巩固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局面,继续扩大两岸交流、推进对话、密切合作,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

  沟通顺畅了,互信有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每一步迈得扎实稳定了,想象变为现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摘自法国《欧洲时报》) 

饺子走进雅典课堂(华媒广角·希腊)
传播中国节 编织中国结
华人应防患于未然(华媒聚焦·西班牙)
“张王会”的突破与想象(华媒观点·法国)
责编:高 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