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

当代青年孝耀中华

本报记者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24日   第 04 版)

  春节将至,家和父母,是中国人心里最柔软的牵挂。

  神州大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了中国传统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孝”。

  血浓于水

  2013年,一对“中国好兄弟”争相“割皮救父”的故事,感动了全中国。

  当事人叫刘培、刘洋,两人都是“85后”。2013年6月,他们的父亲在作业时被高温蒸汽烧伤,全身96%的皮肤烧伤,生命垂危。为了救父,兄弟俩多次“争吵”,甚至“打架”,都认为父亲供养自己读书多年劳累,一定要舍身救父。

  为了不让弟弟受伤,哥哥刘培背着他,偷偷把头部和背部皮肤移植给了父亲。之后,痛哭的刘洋也接受了取皮手术,兄弟二人相继割皮救父。

  “求求你救救我爸爸!我真的19岁了!”2006年,为了救治身患尿毒症的父亲,时年19岁的曹于亚跪在医生的面前,求他允许自己“捐肾救父”。

  这是四川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曹于亚从小就承担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当病魔从天而降,这个柔弱的姑娘没有一丝犹豫。她的一个肾,让父亲的生命延续至今,也诠释了什么叫“血浓于水”。

  带着父亲上大学

  20多年前,一部叫做《背起爸爸上学》的电影,感动了许多人。20多年过去了,同样的故事依然不断地在神州大地上演。

  2007年,贵州铜仁学院中文系迎来了一位貌不惊人的女生张蕾。没有人想到,她有着怎样凄苦的童年。

  8岁那年,张蕾的父亲完全失明,母亲离家出走。从此,辍学的小张蕾每天早上下地犁田、栽秧,中午给父亲、弟弟做饭——怕弟弟吃不饱,她总是把大碗给弟弟,自己吃小碗。一年半后,在沿街卖唱的父亲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她又回到了学校。

  2007年,张蕾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为了照顾父亲,她在铜仁学院老校区后面租了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简陋民房。每天,她徒步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给父亲做饭,行程达10多公里。她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课余时间打工挣钱,给父亲买药治病。

  40年照料病患父母

  在青海的宁木特草原上,罗桑扎西的故事是一个神话。40多年来,他悉心照料瘫痪的父亲、病重的母亲,把8个弟妹抚养成人。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罗桑扎西因在山洪中解救一名小女孩而落下了腿伤,自己也是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

  1967年夏天,罗桑扎西的父亲外出时不慎坠马,摔成严重骨折,因为没钱医治,造成下肢终身瘫痪。不久,母亲又患上了心脏病和肝病。时年17岁的长子罗桑扎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起早贪黑地在生产队干活、放牧、挣工分,有了空闲时间就去帮别人家干重活,要点炒面、酥油来贴补家庭,让父母安心养病,让弟妹吃饱肚子。

  40多年过去了,已近花甲的罗桑扎西依然在精心照顾着80多岁的母亲。

担起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米袋子”“菜篮子”的变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外文版出版
北京常住人口逾2100万
“春鸡鸣春”盼春天
当代青年孝耀中华
出国培训人数同比少32%
免签地又增两国
“中国最美小镇”颁奖
福州:高档年礼销售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