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米袋子”、“菜篮子”两个词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
其实,对于这两个词,人们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它们就已随着中央的政策文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米袋子”、“菜篮子”的内涵和侧重点已在逐渐发生变化。
告别“短缺时代”
春节临近,北京海淀区的城乡仓储超市也显得越发热闹。53岁的王文诏大爷已经置办好了瓜子、花生、开心果、巧克力等年货。“如今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精美商品,可能会忘了以前的短缺时代。”王文诏回忆说,“那时,粮油、猪肉、副食品等都比较短缺,商品都需按票购买,一到冬天,菜品基本上就只剩大白菜了。”
1988年,为解决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要求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此后,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食品市场的开放流通,市场供应逐渐走向充足,1993年全国各地已基本取消粮票。
统计显示,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产,2013年粮食总产量已超过1.2万亿斤。
应对物价上涨
告别短缺时代,食品价格又成为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1995年的全国两会上,“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内容被一同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此后,这一说法在1997年和1998年又两次出现。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政策对当时治理通货膨胀、稳定农副产品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后,价格问题随着2007年物价的快速增长又开始凸显。“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新词不断见诸网络。在2007年物价涨幅创下11年来新高的背景下,2008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各级政府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缓解百姓生活压力。
此后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米袋子”、“菜篮子”又多次被提及,并与“保障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定物价”等相关联。
关注“舌尖上的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老百姓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盛了,人们对食品的关注也从数量开始转向安全和均衡营养。
“现在我对食品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对安徽合肥的白领张婷婷而言,这已成为她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其实,近年来,与小张有类似想法的不在少数。根据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等联合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有93.3%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也加重了人们的担忧。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