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1月24日 星期五

非常好声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1月24日   第 10 版)

  文化产业化的说法,是最无知的说法,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我认为文化部门不应该做文化产业,而应该做精神文化的工作。
  ——作家冯骥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仍感悲哀。

  应该诚实地问自己,你认为你写的东西是文学吗?如果觉得是文学,那你就这样写好了,也许是你的一种写作风格的探索,或者另外一次突破。
  ——在作家严歌苓看来,作家应该在诚实、自然的心态下写小说。

  今天的作家如果还用以前的方式写作,很难坚持下去,而且要付出某种成本才能完成。而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单个的抵抗是无效的。
  ——作家蒋方舟谈及科技带给阅读的数字化影响时如是说。

  文体和钞票完全是两码事儿。钞票大家都在用,而且越用越脏,但文体应该是自己独家经营的,千百年后依然保持新鲜,这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
  ——诗人余光中认为。

  非虚构的图书,我想对于任何一个作家都是最主要的读物。它立足于生活的真实性,会对我这样比较关注现实的作家产生更强大的吸引力。
  ——作家莫言提倡要重视原创。

  “80后”、“90后”的孩子基本不读我们这一代的书,我觉得一方面是作家丢掉了文学,另外一方面是文学丢掉了作家。因为文学确实是向前走的,时代也在变化。
  ——作家阎连科谈文学的时代性。

  做一个流行文化的符号,这个身份对于作家来说是很可疑的。因为流行之后,你就会变成一个被过度放大的人,这并不利于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读者。他们反而容易误解你。
  ——作家张悦然谈“80”后青春文学。

  我不想写是因为,今天这些故事被庸俗化了,这种控诉其实不是文学,更多像是通俗小说,有时候这些悲情成为一种变态。
  ——作家叶兆言解释不愿写“文革”故事的原因。

    (刘蓝忆辑)

非常好声音
“铁路之父”詹天佑(“近代中国寻梦人”系列报道之(15))
优雅吴小莉与卓越同行
责编:刘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