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云南水泥产业以“调整优化发展、保障区域需求”为重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当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对水泥的需求增长和水泥行业亟待调整优化升级的‘双重刚性任务’,迫切要求水泥行业必须在‘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实现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工信委原材料工业处处长王宜国说道。
产量增长快速 技术水平提升
从水泥产量增长看, 2012年,云南生产水泥熟料5409万吨,同比增长16.9%。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4362万吨,同比增长24%,占全省水泥熟料产量的80.6%,较2011年提高4.6个百分点。水泥产量达到8014万吨,较2011年净增1225万吨,增长18%。
从水泥结构调整看,2012年底,全省水泥熟料产能调整发展到7783万吨。建成投产的日产2000吨及以上生产线由2010年底的41条提高到74条,水泥熟料产能由3015万吨提高到5269万吨。全省水泥产能发挥率达到82.6%,比全国平均水平(73.7%)高出近9个百分点,品种质量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从淘汰落后产能看,2000年以来,水泥行业已完成4224万吨落后水泥装备产能的淘汰任务。同时,全省日产2000吨及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的低温余热利用和日产4000吨及以上水泥熟料生产线的脱硝及低氮燃烧技术应用已全面启动。
从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来看,在“央企入滇”和鼓励国内前10家及省内具有20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企业参与全省水泥行业兼并联合重组的政策引导下,中建材、华润、海螺、红狮、华新、昆钢建材、拉法基瑞安等企业集团已成为整合主体。
强化科技支撑 促进产业升级
有关专家指出, 尽管到2012年底全省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由2010年的153家减少到138家,减少9.8%,但“小散乱”局面仍未彻底改善。虽然全省水泥熟料产能达到7783万吨,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为5269万吨,仅占全部产能的67.7%,尚有32.3%的落后及相对落后装置产能需要进一步倒闭退出市场。在不考虑省域周边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按照水泥市场需求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关系变动预测,2017年云南水泥产量将要达到1.5亿吨(折熟料1.1亿吨)、2020年将要达到1.7亿吨(折熟料1.26亿吨),才能基本满足供需平衡。
“为使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云南迫切需要水泥行业在‘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云南省工信委相关人士提出,要以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严格控制总量,使区域发展需求、水泥产能和市场价格科学合理匹配。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凡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已建生产线,要限期实施低氮燃烧、脱硝、收尘、中低温余热发电及碳捕获等技术改造。新建项目必须“三同时”落实低氮燃烧、脱硝、收尘、中低温余热发电等配套工程建设。
实施差异化政策,优化规划布局。所有新增产能项目必须以“淘汰”或“关小”为前提,推进装备水平升级。有机立窑、2000吨以下新型干法窑、湿法窑都是“淘汰”或“关小”的对象。允许投资业主在全省范围内收购“淘汰”或“关小”生产线并拆除后,在符合规划布局的适宜区域集中建设大型新型干法窑。鼓励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收购兼并原有的独立水泥粉磨站。原独立的水泥粉磨站应同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水泥熟料企业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