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受欢迎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2013年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52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设立跨国公司还具有多元化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海外投资动机多元,既有自然资源寻求型,也有技术、品牌、管理等战略要素寻求型,还有市场寻求型。另一方面,国别分布广,行业分布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于170多个国家与地区,几乎涉及所有行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迎来新机遇。隆国强认为,一方面,全球投资自由化继续推进。近年来各国新出台的政策中,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政策仍占明显多数。2011年44个国家调整了67项外资政策,其中52项政策更加有利于开放和外商投资,15项不利于外商直接投资。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欧发达经济体企业资金链紧张,企业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为中国企业通过低成本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提供了难得战略机遇。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波兰等国家、美国多个州政府在华设立了联络办公室,旨在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并承诺提供优惠政策。
多双边协议提升空间大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一些挑战。从国际环境的角度说,隆国强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一些国家面临歧视性待遇。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了疑虑与担心,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贸易活动采取限制措施;一些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限制中国企业投资于一些所谓“敏感”领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我国对外签署的各种多双边协议尽管对“走出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我国已与13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同欧美等一些关键国家仍未签署协定。同时,已签署的部分双边投资协定本身也存在一些有待更新调整的问题。
隆国强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国际化经营面临“后发劣势”,在激烈的竞争下,被迫进入政治风险相对较高的国家与地区,承受着政局动荡、内战、政策不稳定、海外财产与人身安全威胁等各类风险。
政府还要“扶一把”
“未来一段时间,有必要在深化对外投资管理改革,放宽对外投资合作限制,落实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加大政策推进力度。”霍建国说,当前应通过重点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核准范围,简化核准手续。
同时,应继续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创新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推动举措。
隆国强认为,应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馆与经商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媒体、智库和学术研究机构的信息收集与咨询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对企业海外投资与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国际化人才是制约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瓶颈,隆国强说,除鼓励我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推进人员本地化经营策略外,政府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速培养既懂外语又懂管理、技术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对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培训提供补贴,加强企业国际化运作的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