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2月18日   第 05 版)

  “尽管综艺一直被看成是“女人菜”,但以父爱为主题的《爸爸去哪儿》显然对男性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差。有视频网站统计,《爸爸去哪儿》(海岛篇下)单期节目的“爸爸粉”的年龄覆盖已经横跨“40后”至“00”后,主体观众聚集在18-24岁之间,即覆盖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的学生人群。而25-45岁群体亦占领了重要比例。25-45岁,恰好是当父母的年龄,或者是将要做父母的年龄。对于这个年龄的观众来说,这个节目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妈妈经”“爸爸经”大讨论

  有着4岁儿子的“80后”母亲张爽是《爸爸去哪儿》的忠实粉丝。每次看节目的时候,她经常会从明星爸爸和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联想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生活中种种相同的境遇。事后还会和身边的其他妈妈们一起讨论,念起各种“妈妈经”,尤其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在的父母们往往以‘工作忙’等为借口,放弃对孩子的教养。在这点上,明星爸爸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都是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但都能认真、细心地对待小孩子的每个小问题,给孩子耐心的引导。”张爽说。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爸爸去哪儿》让许多和她一样的年轻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角色缺失。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这档节目所引发的,不只是关于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讨论,还或多或少承载起更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功用,有助于推动性别角色多元化、弹性化的现代性转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安琪表示。在她看来,“爸爸去哪儿”其实是一句诘问,传递了家庭育儿父亲不宜缺位的现代新观念,也注定将掀起一场讨论“父亲角色如何重建、亲子如何共同成长”的热潮。

  想来一次父子的单独旅行

  角色的重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当下做起最重要。

  作为《爸爸去哪儿》的拥趸,罗俊是一个年轻爸爸,儿子与kimi年龄相仿。同样都是老爸,同样都是古灵精怪的萌孩子,同样都是面临着与孩子相处和教育的问题,在林志颖、田亮、“黑米”、“森碟”们的身上,他看到太多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影子。

  “抛开节目中那些老爸的明星身份不谈,当他们和孩子面对一些小难题显得束手无策时,当他们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来哄时,当他们循循善诱地试图给孩子讲道理时,他们已经不是什么明星和‘星二代’,只是一对对普通的爸爸和孩子。发生在他们身上那些喜怒哀乐,同样也正在每一对适龄的父子身上发生。”

  罗俊总是在想,如果真的换成是自己带着孩子遇到那些场景和任务,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应该也会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很好的锻炼与成长的机会吧。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节目。那么,不如趁早突发奇想,不听妈妈和老人的念叨,单独带着自己的宝贝来一次属于父子的单独旅行吧。”

  看孩子们走近社会的过程

  “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些什么。你不要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没有人在看你,他们是在看自己。”导演李安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电影,也适用于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最火的电视节目,归根结底莫过于此。

  每个人在节目上找自己的某一个影子。36岁的软件工程师彭卫中与太太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好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小朋友的天真、可爱和童趣,也看到了小朋友在适应不同环境时的不适、不安和抗拒。童言无忌,童言无欺,赋予该节目非常不错的真实性,让节目非常感人和温馨。”

  “70后”的女性观众赵晓霞坦言,虽然很反感节目组打出主观支配孩子感情的画外音般的字幕,但孩子们的童真还是会将她拉到电视机前。“看Kimi因为不愿意单独出任务而难过那集时,一向泪点甚高的我,竟被这个不到四岁半的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害怕戳中泪点。或许这正是节目吸引我的地方:看孩子们走近世界的过程,有泪水、欢笑,也有妥协、无奈,就像曾经的我们。”

一档真人秀节目的加减法(聚焦)
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一个节目的连锁效应(观影)
责编:宋 冰    邮箱:cutesong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