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和大一统文化的矛盾统一体。多元化和大一统都是中国文化的内在需求。对中国电影来说,不仅要面对中国国内多元文化的挑战,也要面临走出去、国际上多元文化的挑战。
在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中国电影的创新能力、中国电影的传播能力上,有3个关键词——“中国梦”、“创新驱动发展”、“正能量”可以概括出多元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首先,“中国梦”解决了多元文化中中国电影主体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应该表现什么、传播什么的核心问题。中国梦是中国电影镜像的本体。
以美国为例,“美国梦”对美国电影的影响。许多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怀着“美国梦”去美国,美国电影成为“美国梦”的布道者。“美国梦”是美国软实力的象征,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利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鸦片战争之后,各种社会理论不断冲击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文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局面。中国电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什么,传播什么这样的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核心理论,解决了方向性问题,解决了中国电影应该立足于什么样基础的问题。
“中国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抓住了“中国梦”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就抓住了中国电影的精神内核。只有本体确定了,镜像才可能美丽。
其次,用“创新驱动发展”理论解决中国电影体制发展、技术发展、创作发展的问题。创新可以擦亮中国电影镜像的镜子。
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目共睹,从新技术应用到院线建设都与世界前沿一致,有些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中国电影行业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
“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调研项目,连续三年对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状况进行调研。从调研结论看,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受访者普遍反映,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无论是电影体制的创新、电影创作方法的创新、电影营销手段的创新,特别是电影创作内容的创新,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如果只是沉溺于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认真分析方式和方法,中国电影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
第三,用“正能量”理论解决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问题。持摄影机的人是有态度的,摆镜子的人也是有倾向性的。
多元文化既有积极的、富有活力的一面,同时也必然存在消极的一面。摄影机并不是客观记录的工具,当创作者拿起摄像机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倾向性。既然倾向性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应该努力发掘“正能量”,通过操控摄影机的人的手,向观众传达“正能量”。
传达“正能量”的方式不应该是呆板的、僵化的,应该同样充满正能量。电影工作者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观众追求真善美,鄙弃假恶丑。我们国家需要一支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工作者队伍。
追求“正能量”并非一味歌颂、赞扬,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而应当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能够理性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它的发展就能更加稳定。
中国电影需要正能量,不需要厚黑学。厚黑的东西太多,电影过于阴暗,观众的接受能力就会降低。毕竟很多观众去电影院是为了娱乐,如果能够寓教于乐是最好的了。只有我们真诚地表达对光明和美好的诉求,我们的电影才能够打动国内、国外的观众。
多元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电影中反映的中国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许会造成中国电影反映的内容越来越局部。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图像,造成了中国形象的损伤。无论处于何种考虑,损伤毕竟是不好的。我们需要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是电影创作者面对的问题,也是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和主流倾向的问题。因此表现“中国梦”,以“创新驱动发展”,传达“正能量”应该是中国主流电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