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华文媒体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华文媒体合作共赢已逐渐成为趋势,一个崭新的“全球华文新闻网络”呼之欲出。
1 深度合作 共迎挑战
“海外华文媒体要像转换插头,起到中转作用。”
“中国大陆走出的是新移民,新移民需要‘新’媒体。”
“我的500份报纸就是500粒种子,我希望把中华文化继续传播下去。”
“‘不同床’的各华人社区及华文媒体,可以共圆同一个美好的‘中国梦’。”
对于华文媒体的定位、发展,各国华人媒体代表畅所欲言。无论身后是发行量几百份的“小报”,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报”,他们的心气都很高。大家彼此同根同祖,又志气相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也就格外热烈。
今年可以说是华媒合作的“火热之年”,继第七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青岛闭幕后,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2013年会、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又先后在北京和武汉召开。传递中华文化、同圆中华梦想已成为华媒代表们的共识。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合作共谋发展,成为代表们最关心的话题。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程曼丽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涵盖了媒体生态、媒体未来发展等广泛的议题。作为颇具影响力的平台,与会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深度的合作。这次大家就建立“全球华文新闻网络”达成初步共识,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成果。
2 共建网络 时机成熟
2010年5月,来自美国、泰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齐聚羊城,实地采访广州亚运会的筹备情况。结束3天的行程后,有华媒就表示将编排广州亚运专版,让更多人了解广州。
海外华媒对中国的关注并不仅限于此。对于中国的点滴变化,海外华媒始终洋溢着报道的热情。
有专家认为,随着华文媒体日益深入的交流合作,建立“全球性华文新闻网络”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期待。在这方面,扎根当地的海外华媒无疑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对信息的需求促使华文媒体在信息供求方面加强合作。
对于这一构想,程曼丽表示认同:“通过传播中国的信息,海外华文媒体既能在当地提升其影响力,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于共同的文字、共通的语言、共有的心愿,建立华文媒体新闻网络的时机已经成熟。”
据介绍,近年来,国内媒体已经开始建立服务全球华媒的华文信息库,丰富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全球性华文新闻网络”的一大使命是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程曼丽说,现阶段国内媒体还大多是以点对点的方式从海外华媒那里获取当地华人社会的信息。“但只要华媒间强化合作,逐步使信息流动起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新闻网络肯定能够建立起来。”她说。
3 适应变化 传播文化
华文新闻网络的建立将让全球华媒的合作“更上一层楼”,但与此同时,新的环境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华人小陈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在新加坡生活。他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在很多地方可以买到报纸,但“那些都是老年人的做派”。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才是他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主要是方便。既然手机、电脑更加快捷,干嘛要费劲去看报纸?”小陈说。
像小陈这样的年轻华人不在少数。博茨瓦纳一位“90后”华人也表示,用微信等平台阅读新闻已经成为习惯。
年轻人阅读习惯的转变,正是海外华文媒体传播环境改变的一个缩影。华文媒体尤其是华文报纸,也在寻找着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在东南亚有一个说法:‘失去一位老华人,少了一份华人报’。”程曼丽说,华文媒体不仅要培养新的读者,更要适应互联网的变化趋势,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不仅是华人社会的信息,也是中华文化的信息库。借助网络,华人孩子能够更好地继承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当地华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她说。
改变正在发生。一方面,华文新媒体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海外华媒也开始通过专业化和细分化的方式寻求新的市场,这都离不开相互间的支持与合作。
程曼丽说:“建立全球华文新闻网络可以将中华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我觉得这是我们很多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