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奶牛都有餐厅卧室 隔窗能看挤奶场面

蒙牛园区体验工业旅游

本报记者 杨一枫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26日   第 07 版)

  转盘式挤奶器
  资料图片

  车间牧场外景
  资料图片

  先进机器设备
  资料图片

  厂房外景
  资料图片

  牛栏
  资料图片

  本图来源:昵图网

  “倒行”之旅

  秋天的一个午后,我站在蒙牛集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的一家直销店前。这家店面的门口有两株枫树,火一样红,在红叶的映衬下,橱窗里的白色牛奶图样显得十分养眼。推开店门,白色的墙、白色的货架、白色的包装盒,一个乳白色的世界跃然于眼前。这里是蒙牛集团对产品进行开发拓展的缩微集中体现地。一种牛奶在这里变化多样,奶片、奶棒被包装在五颜六色的小盒子和小袋子里,奶酪被做成冰激凌的形状,奶粉被装进瘦瘦的小包装袋里……这些琳琅满目的奶制品突然激发了我寻根溯源的愿望。

  门一开,几个运输工人搬了几箱牛奶进来,他们的车是从总厂的工业园沿着惯常的运输线路开过来的。我在店里巧遇蒙牛集团的张志明,他坦言,目前有很多游客选择“倒行”之旅,即沿着销售、运输、生产、放牧的线路,倒退着做一番体验。

  于是,在张志明的带领下,我踏上了溯源之旅。车开出城区,道路笔直,两旁树木已经变黄,在下午阳光的照射下,闪跳着秋季独有的韵味。一眼望去,那分明是一条金黄色的走廊。我偶一转头,从那黄色的间隙里看到一座不高的小山在远处伫立。“那就是昭君坟呐,我们去拜拜昭君吧。”昭君坟是老百姓的对昭君博物院的俗称,据说是王昭君的衣冠冢。

  站在昭君坟顶,放眼望去,秋天的呼和浩特美不胜收。蓝天无际,几朵云悠闲的在远处飘渺。下方有一片绿草地,让人对草原上的蒙古风情和千百年前的昭君出塞产生无尽的遐想。“蒙古人离不开草原,离不开牛羊,‘蒙牛’的名称即源出于此。”张志明短短几句话,便把我的遐思引回了蒙牛之旅。

  在去往蒙牛工业园区的路上,可以参观到昭君博物院、盛乐博物院、盛乐鲜卑遗址等著名的少数民族风情的景点,这样的安排增添了旅客的兴趣,丰富了工业旅游的内容,同时也为游客理解蒙牛企业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据介绍,蒙牛集团与这些景点都有合作关系。

  快到工业园区的时候,许多白色的运奶车与我们的车擦肩而过。我知道,离产品生产的环节近了。

  惊看车间动感

  从蒙牛集团研发中心大楼拾级而上,进入到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在进门处,有专人发给了一双鞋套,这是进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蒙牛工业旅游景区六期工厂参观大厅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坐在用牛奶外包装纸袋回收材料制成的条凳上套上鞋套,面对着大厅屏幕上流动的牛奶,我的心也变得洁白爽朗起来。

  参观大厅东侧悬挂着一面巨大的LED显示屏,上面滚动显示着蒙牛集团的奶源分布基地、销售市场分布以及生产基地布局情况。显示屏下方是一个沙盘,是占地25平方公里的蒙牛工业旅游景区的微缩展示。听讲解员介绍,整个景区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养殖区和环保工程展示区四个部分。

  我与张志明挤入了参观的人群,进入全长1.5公里的参观通道,很快眼前便出现了全球最大的单体液体奶生产车间。16个卧式奶罐整齐排列,每个容量达40吨。近处生产线上的牛奶盒排着整齐的队伍,像是白色的河流由眼前向远处延伸,而其它生产线上不同颜色的包装盒都如不同颜色的河流在眼前流动;“河流”远近交错汇成了一片绚丽的彩色图画。

  每条生产线源头上的灌装机都像一个大魔盒,每小时就有2.2万包牛奶源源不断地“变”了出来。在生产线边上,有几位工作人员点缀其间,时不时地提取样品准备化验。

  上空穿梭往来的运送外包装纸箱的小车由德国生产,它会在轨道上自如滑行,还会“坐电梯”。据张志明介绍,这种小车每次可以将100个纸箱准确投放在包装机的纸箱卡槽里。

  在包装工段的尽头,威武的机械手臂左右腾挪,将不同数量组合的牛奶箱规整地安放在货物托盘上,横竖交错互相咬合,像是在完成一个完美的积木作品。而在包装工段和立体库房的连接处,一辆辆穿梭往来的单轨平板小车将机械手臂码放好的“作品”输送到立体库房。雄伟的立体库房在眼前矗立,它有4.5万个货位,可以容纳5万吨的货物,机械手臂缓缓划出,举重若轻,将平板小车运来的货品安全送到“家”。

  走到车间尽头,回头一望,但见整个车间繁忙异常,却又人影寥寥,所有的动态都来自于机器。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同行的游人都惊叹于这样的宏伟和奇特,久久不愿离去,也不知谁打破了沉寂,说了一声:“这简直就是未来世界啊!”

  牧场感受科技“阳光”

  牛奶离不开牛,牛奶产品生产溯源之旅的终点必然就是牧场了。张志明说,这里的牧场是2005年建立的,占地面积8848亩,奶牛存栏量1万头。其品种为荷斯坦。这种牛每头平均年产鲜奶超10吨。

  我们走进大楼里一处圆厅,这里四面都是大玻璃窗,透过窗子可以看到各种挤奶的场面。据介绍,牧场挤奶大厅融合了全球主要的挤奶方式,有“牧场联合国”的称谓。我们如今就处于这个牧场联合国的中心。参观人群中一个孩子突然喊:“快看,旋转木马!”我们一起涌向另一面的大玻璃墙,只见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圆盘型设备。圆环上分成若干个小区间,每个小区间上站有一头奶牛,奶牛的奶头上链接着吸盘,我们只看到一个圆盘前有一个挤奶工在检查吸盘的吸牢状况。张志明看到我疑惑的表情,微笑着说:“奶牛都是自动走到转盘式挤奶器前挤奶,这是它的生理本能,而这台机器自动性极高,奶牛只要走进小区间,挤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了。”张志明介绍说,转盘式挤奶设备一次可以同时为60头牛挤奶,适合大型、超大型牧场使用,8-12分钟为一个挤奶循环周期。当挤奶完毕,吸盘自动脱落,奶牛会自行离开。

  我们又涌到另一个玻璃墙前观看并列式挤奶器,这里就像一个带顶棚的草场,张志明说,这其实也是奶牛的休息间。果然,我看到有几头奶牛在并列式挤奶器前挤奶,而大多数奶牛则是或坐或卧,轻摇着尾巴,悠闲地反刍着。一缕阳光从西边顶墙的玻璃窗上投射进来,火红火红,原来不知不觉已近黄昏了。在挤奶车间的那一头,可以看得见一片草地,沐浴在夕阳下。

  我们又参观了鱼骨式挤奶设备,这是全国唯一一台机器人挤奶设备,还参观了奶牛的“餐厅、卧室”,以及牛粪、牛尿综合处理系统--沼气发电站。参观完毕,一个现代化农场的完整形象便刻印在我的脑海。是生产力让畜牧业、制奶业现代化,是科技让蒙牛集团这秋天的牧场充满了“暖暖的阳光”。

“卧游”有新法(旅游漫笔)
蒙牛园区体验工业旅游
厦门品生蚝
在诸城看恐龙王
樟村晨景如画(图行天下)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hw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