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记忆洪荒》:

填补历史空白的写作

吴秉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22日   第 07 版)

  有关个人历史记忆的写作现在开始流行。“致青春”,“老照片”,回忆过去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失落的追求等,这似乎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相距遥远。年轻人可能认为老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偏见中,而我们则认为后人对于历史生活所呈现的显著特征是无知。我认为,过去生活的记忆,当它试图参与时代建构或试图概括一个时代时,都是重大题材,写作难度大,但更重要、更现实的问题是要解决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项小米的这部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记忆洪荒》(北京出版社出版)便很好地解决了“偏见”和 “无知”这一对矛盾,可说是记忆文学中出色的一部。

  在我印象中,项小米作品不多。但其《英雄无语》却是和张洁的《无字》、王安忆的《长恨歌》属于同一系列的,代表了女性文学的优秀成果和很高水平。与她们两个不同的是,项小米的小说都有鲜明的革命背景,这可能与她家庭和经历有关。《记忆洪荒》同样如此。小说主人公依然是一位女性,她19岁当兵,在部队中成长,其婚姻和爱情也依然联系着革命背景《“记忆洪荒》中包含有“过去的故事”、“后来的故事”和“今天的故事”,完整地表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史和生命史,留给我的第一个感想,便是它努力地要填补历史的空白。

  《记忆洪荒》既有对艰苦岁月和那场惊天洪水的追忆,也有对那个疯狂而荒谬年代的反思,还有对主人公直面理想和爱情“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痛憾。项小米的作品把那个年代譬作“洪水时代”,这“洪水”给随后的历史和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记忆洪荒》把“小历史”和“大历史”,个人生活经历和历史进程相互映照地结合了起来,它是填补历史空白的写作。

  读《记忆洪荒》的过程中,有两个声音始终回响在我的身边。一个声音说,它所写的个人生活经历及其历史内容,其实并不是我们多数人的历史。许北北和陈海平,他们是高干子女,有引以为荣的革命家世支持并影响他们的一生,两个主人公都处在矛盾的漩涡中。另一个声音又同时响起,它虽然不是多数人的历史,却还是反映了所有人的生活,因为它写出了一种时代的氛围。惶惑,忧虑,怀疑,动荡不安是普遍地存在着的,政治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不管是正面的或负面的个人奋斗,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精神特征。由此,才进一步把个人的小历史和已被规范的大历史接续了起来。

  《记忆洪荒》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样式,这使她的作品更贴近生活和具有直接的交流性。她写聂远东和李黎力两个人物,表明她也注意到了不同“合理性”的冲突,由此更具体地完成了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多种文体穿插其中,书信、日记、札记、梦境,温婉、细致,表现心灵波动情真意切,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更值得关注和有意味的是小说引入的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部分,心理创伤构成整体的象征。不正常的时代毕竟会留下不正常的心理烙印。作为时代遗产,它表面的愈合不能掩盖其深层的暗流汹涌。关注我们的心理的健康,它同时也是关注历史、进入时代生活的一个途径。而这也是《记忆洪荒》一种独到的贡献。

打工文学:与时代共成长(文学新观察)
填补历史空白的写作
拥抱北京的秋天
永定一中百年赋
敬祝家父米寿快乐
恭贺沈公家恩先生八八大寿
兼次兴耕仁兄原韵
霞光万丈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