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奋斗在原创专栏上

宋胜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8日   第 05 版)

  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海外网名家专栏

  转眼,小编来海外网这个大家庭就有3个月了。

  走出大学校园,非专业新闻系出身的我凭着一股蛮劲和热情,来到以原创性、思想性为主的评论频道,像所有的编辑伙伴们一样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工作之初,习惯了慢生活的身体发烧了两天。调整状态之后,也放平了心态,通过自身和小伙伴们的一道努力,为评论频道带来了日均20万的流量,高峰时单日流量超过100万。内心甚是欢喜,但同时深感自己不能仅局限在简单的文章搬运上,还要从事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频道的“名家专栏”栏目让我有了释放的舞台。

  然而,对于一个缺乏经验和人脉的媒体新人来说,吸纳著名专家学者让他们来海外网“安家落户”并非易事。例如,请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日本问题专家冯昭奎老师开专栏就费了不少气力。

  初识冯老是在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当时就被冯老对日本核能的深透研究震撼,后来又在多家媒体上看到冯老的大作,于是下决心要邀请他来海外网开设专栏。有一天,我终于打通了冯老的电话,表明身份来意之后,冯老表示自己的写稿量不太能适应我们的需求。我解释好久,冯老仍然拒绝,只得挂了电话。可是,不甘心啊,于是我去网上搜索冯老近期发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看了不下十篇。过了一个星期,又厚着脸皮打通了冯老的电话,凑巧冯老不忙,老人家心情好地跟我聊了半个小时有关新型能源的问题。在冯老爽朗的笑声中我再次表明意图,冯老这下终于不忍拒绝,答应了!

  经历此事之后,我意识到从事一项工作,一定要有坚持下去的耐力,仅靠兴趣是不够的,更要有对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责任感,才能遇到困难依然锲而不舍地努力。

  如今,由我开拓并负责运营的专栏已有近十位作者,包括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中国社科院中东研究室研究员唐志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旅加学者陶短房等等。

  这些专家在海外网的原创评论得到良好反响。面对中东化武危机、美几欲出兵叙利亚的形势,我们连续策划叙化武评论:陶短房“叙化武问题的救命稻草能否稳稳接住”、“从化武到核武、“普京‘连环计’”,唐志超“叙化武危机将重回安理会范畴”等,先后被新华网、环球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近期习主席出访,我们推出了系列评论专题“习近平东南亚之行将传递哪些信息”。为迎接将要召开的三中全会,我们又策划了“为三中全会构建全面改革思想基础”等原创评论,转载和点击都取得显著成绩。

  写到这里,小编的手记也快要收尾了。在海外网评论频道,小编觉得最辛苦的是每天下班后还要修改原创稿件,然而最幸福的也是看到自己编辑的原创评论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看到海外网的专栏内容逐渐丰富,就像体会一份收成一样。这种给精神生活做加法的工作,足以让自己丰富和感动。

  (作者系海外网评论频道编辑) 

“钱事”总让人闹心
一周新闻热搜词
余额宝们,安全谁来保
“珍惜环境 带走垃圾”
奋斗在原创专栏上
责编:罗 俊 邮箱:luojun@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