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牌照争夺战、概念股几度涨停……在深化改革的当下,金融政策上的些微变动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报10月7日财经版刊发的《上市公司为何一窝蜂办银行》一文,紧扣当前社会关注热点,见报当天就被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凤凰网、网易财经、和讯财经等122家媒体转载,引起广泛关注。
这个时代的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每当伸直了脖子仰望四大银行之时,也不免叹息一声:如山之巅,如海之渊。银行业的暴利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民资长期承受融资成本高、贷款难的困扰,将快速赢利的希望寄托于被称为“高富帅”的银行也就不难理解了。尤其在金融改革成为改革深水区的当下,民营银行所获得的政策认可无疑触动了整个市场神经。这也是我们从八、九月以来不断关注相关问题的原因。
国庆前夕,国家工商总局的网站显示,已有苏宁银行、华瑞银行、苏南银行、锡商银行、中联银行等民营银行名称获国家工商总局的核准,进入到下一环节的等待牌照获准中。这些现象引发大量的专业财经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或者深度解读,再加上自贸区的政策红利注入,民资银行一时间变成“香饽饽”,在股市上被不断追捧热炒。苏宁云商一个月来股价上涨70%,红豆股份一度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
在看到市场火热情景之时,我们不免思考,究竟民资银行“抢滩登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民资银行设立的优势和可能的风险有哪些?未来的民资银行究竟会以什么方式横空出世?对此,我们决定在国庆长假后的第一期财经版面上,专门针对民营银行的问题做一篇分析报道。
要做好这个专业性很强的选题并不容易。在查阅大量专业财经网站和刊物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并分析了其他媒体对民资银行的关注角度之后,我们决定进一步向下深挖,将民营资本热衷于追逐银行业的深层原因和有关风险进一步阐述清楚,也为市场提供相关借鉴。
为了搞清楚专业上的问题,记者几经联系,采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刘俏。印象深刻的一个小细节是,因为时值国庆假期,打电话给他的时候,正在休息的他从朋友聚会中离开,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才耐心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于金融业的观察和研究,全面阐述了民营资本创办银行对于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与其本身存在的动机弊端。刘俏教授的不吝赐教对于稿件的顺利完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在这篇报道见报的当天,刘俏教授所在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相关部门就发现了这篇文章,将其收录进光华官方微信公共账号的“媒体看光华”栏目之中,这篇文章遂又被推送到了记者的微信群里,竟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
民企办银行,关键点到底是银行,还是民企?在承认兴办民营银行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步伐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背后的逻辑或许并非出自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金融服务,而有可能是民企本身借助银行的业务渠道进行自身的融资。此言一出,直指核心,引发了大量的转载和关注。
有业内人士在网上对文章评论说:“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是希望借此增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但如果扎堆设立民营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帮助可能就会降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警钟敲得很及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论断,今天听来仍振聋发聩。作为财经记者,能够在纷繁杂乱的市场之外,给出一份冷静的思考,写出一篇中肯的分析,能够使得读者多了几分思索,引得舆论几许关注,便是我们最大的成功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