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王扶林:

文学修养是最重要基本功(名人书房)

张稚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1日   第 11 版)

  王扶林在书房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至今已播放上千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不可逾越的经典”。它的导演王扶林在电视界享有三个“最”——中国最早、最长、最有名的电视剧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三国演义》、《红楼梦》)总导演,大陆第一代电视艺术家。

  读书才能“演对戏”

  1949年9月1日,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岁的王扶林骄傲地走进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学习话剧表演。

  王扶林从小贪玩,父母如何逼迫也不肯读书,说打开书只见一大堆汉字朦胧一片,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可进校没几天,他发现和同学有很大差距,上进心被激发,咬着牙开始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复活》等中外名著。

  过去他一直觉得“演戏跟玩儿似的”,但努力模仿曲艺家的做派和京味儿后还是演不好《方珍珠》里说相声的白花蛇,他就迷糊了。直到看到于是之先生演话剧《龙须沟》程疯子的创作体会,才明白:演员不仅要把作者规定的台词说准了,还必须懂得为什么说这句话,有了内心基础,人物才能鲜活。看来,品行、文学、美学等内在修养太重要了。

  1952年9月,王扶林被分配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文艺部广播剧组。

  开先河的“王大胆”

  1979年,在央视工作的王扶林赴英考察,看到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心里默默产生了尝试这种艺术形式的想法,回来向领导汇报时随口说,可以把中国的经典名著《红楼梦》拍成电视连续剧。

  1982年,导演《红楼梦》的光荣使命最终落在他的肩上,被业内称为“王大胆”的王扶林也有点发憷了,他形容自己当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毫无创造经典的豪情,生怕拍不好,对不起全国人民。

  脱产研读《红楼梦》一年,反复品读后王扶林意识到:《红楼梦》宛如多线条、多层次的五色织锦,很难找到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必须根据具体内容来决定每一集特殊的结构形式。如“宝玉受笞”是戏剧冲突,而“黛玉葬花”属散文式,还有心理时空式的、用人物串连的、借哲理涵盖的、靠气氛笼罩的。就像大观园一样,既有粉墙环护的怡红院,又有竹林掩映的潇湘馆;既有柴门临水的稻香村,又有瓦舍傍山的蘅芜院,虽然各自的样式、格局、氛围迥然不同,但在总体上却是完整、和谐的。

  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的歌声响起,无数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原来只在内心里演绎的《红楼梦》活色生香地出现在眼前。红学家冯其庸描述此剧是“《红楼梦》小说有史以来最大的普及”,书店里的书被抢购一空。王扶林说:“以前都是折子戏或片断的表演,我们是全本搬演,第一次把《红楼梦》的人物在屏幕上定了位。”

  1989年,《红楼梦》的巨大成功使得导演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重任再次落在了王扶林肩上。考虑到当时简陋的条件和之前的一片空白,两大名著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水准,实在是个奇迹。

  与时俱进和反思得失

  退休后的王扶林应聘走向电视剧市场。但一心讲求质量的他与注重成本的制片人发生严重分歧,最后拂袖而去,开始潜心于精神世界的自我修养。

  青年时代,王扶林就非常羡慕外国电影中作家用打字机噼里啪啦写文章的帅劲儿。拍完《三国演义》后,他自学五笔字型输入法,一年后打分镜头剧本已不成问题,又用电脑写了20多万字的《我的经历》。他还迷上用电脑软件处理照片,82岁的他最近还用上了微信,非常自豪于自己跟上了信息时代。

  他深研《古文观止》并重读《红楼梦》,反思87版《红楼梦》留下的遗憾。出于意识形态和观众水准考虑,加之当时自己没体会到前五回作为全书总纲和伏线的特殊意义,抽去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那段神话故事,宝黛初会时似曾相识的特殊感觉就无处依附,“木石前盟”也无法解释。“我们只注意了演员要有水一般的骨肉和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而忽略了黛玉灵魂深处还泪报恩的意愿。”

  王扶林特别想告诫年轻导演的就是,不管是不是拍古装戏,中外文学修养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没有内涵的表面华丽只能是浮躁的作品。曹禺的话剧有深度,就因为他的学养深厚。日本商界学习《三国演义》很普遍,泰国皇族要求8岁以上的孩子读《三国演义》,认为这是个挖掘不尽的宝库,精湛、深刻,我们呢?

用细节书写血肉丰满党史
文学修养是最重要基本功(名人书房)
搜藏书之书
两个人的读书会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