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党代会现场》——

用细节书写血肉丰满党史

宁江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10月11日   第 11 版)

  “一大”曾热烈争论共产党员能不能当官;“五大”的意义并不像通常评价的那么低;“十二大”年轻代表将近40%……

  

  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历史的重要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党史著述在写党代会时,往往只注重会议背景、文件的解读,而不大关注会议举行过程中的细节。其实,历史的细节或许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体现历史的魅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颖所著《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以下简称《党代会现场》),依据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巧妙地以小见大,对历次党代会作了全景式描绘,形成了一部独特的、血肉丰满的中共简史,读之,耐人寻味。

  “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为何都没参加“一大”?

  正是无数具体丰满的细节,才使历史变得生动可信。

  《党代会现场》里很多细节鲜活有趣,比如“一大”曾热烈争论共产党员能不能当官,“六大”为什么远赴莫斯科召开,“十二大”年轻代表将近40%等。

  党的“一大”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作者引用多位“一大”代表的回忆指明:陈独秀是因为他兼任校长的预科大学争取到了一笔款子,一旦离开广州,这笔款项就要泡汤,于是提议陈公博作为广州组织的代表,又委派包惠僧代表自己出席“一大”;李大钊是因为“正值北大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繁忙,不能抽身前往”。两人恐怕当时都认为“党已经成立,这次上海会议不过是共产国际急于召开的一次事务性会议”,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一大”如此深远地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28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一个新中国,90年后建设了一个富强民主的新社会。

  又如,陈独秀在中共“三大”作报告时,承认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不清楚,再加上容易激动,犯了很多错误。中共“六大”,“大字不识几个,连文件也看不了”的向忠发,却因为当过码头工人而被选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这样一个个细节,增强了党史的可读性,加深了人们对党史的理解。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二大”不仅仅提出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

  作者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探讨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以往党史界在探讨中共“二大”时,往往只注意会议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对其他方面的贡献很少提及。该书将中共“二大”的贡献归纳为至少创造了党的历史上的8个“第一”: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主张;第一次明确阐释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思想;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等,拓展了党史研究视角。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党的“五大”的评价不高。因为1927年蒋介石集团已叛变革命,汪精卫集团也迅速右转,而“五大”并没有引起警惕并讨论挽救革命危机的措施。大会闭幕后两个多月,汪精卫就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最终失败。但作者认为党的“五大”对党的组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选举产生了第一个中央监察委员会,针对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的右倾错误进行了较全面的批判,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战略性原则。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大革命的失败而否定“五大”本身的重大意义。作者指出:对“五大”的研究需要放弃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思维模式,须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历史发生的大背景中进行考量。

  毛泽东“九大”上划去女儿李讷的名字

  李颖坚持以人为中心,“挖掘一些或著名或普通的历史人物在党代会上的表现”,着力展示这些人物有目的的活动。如毛泽东“一大”前突然赴沪担任记录工作,“三大”首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五大”提出的《农民运动决议案》未被采纳,“七大”脱稿作充满激情的口头报告、说服代表选举王明等人并谦虚回应代表们高呼“万岁”口号,“九大”上力挺朱德、陈毅当代表却划去女儿李讷的名字;“十大”上要目送大家退场。

  又如邓小平,“八大”上婉拒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职,“十大”评价所谓“十次大的路线斗争”,“十三大”后说十三大政治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十四大”前发表南方谈话。

  再如,江泽民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召开的中央军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上说:“我诚心诚意地把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这个班交给锦涛同志”;还有“一大”13位代表在一大的活动及其此后的迥异人生,杨之华在“五大”上主动提出不当中央委员,党的“九大”上战斗英雄孙玉国作报告等。书中的人物活了,历史也就活了。

  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10次(该书出版之前)党代会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4次都未能按时召开,且由于在指导思想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没能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十二大”后历次党代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

  党代会是代表们展现性情和才智的大舞台

  《党代会现场》还总结了党代会召开的间隔,从建党早期大致每年一次,到17年、11年、13年、4年一次,再到党的十二大后决定每5年一次;党代会的会址,从上海、广州、武汉,到莫斯科、延安,最后到北京——这种时空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局部执政到掌握全国政权的历程。

  党代会是党内各层面代表展现性情和才智的大舞台。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总结历史、规划未来。历次党代会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走向、进程。作者把17次党代会放在整个党的发展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把每一次党代会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设计了99个独立成章的细节,全部串在一起,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勾勒出一部中共发展史。读它的前半部,能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道路之艰难曲折、让人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读它的后半部,能坚定人们对党的领导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抒写党代会细节,也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书写党的历史。全书避免了生硬死板的教科书式的口吻,尝试用故事式写作手法,重拾鲜活的真实细节,巧设悬念,实现了学术性与趣味性、历史性与可读性的和谐统一。

用细节书写血肉丰满党史
文学修养是最重要基本功(名人书房)
搜藏书之书
两个人的读书会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