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至今,花甲背包客张广柱、王钟津已自助游览了世界各大洲数十个国家。出国旅游常常会遇到语言不通、文化风俗各异的状况,如何应对差异,在文明旅游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不同的文化风情?两位老人对此颇有心得。
在两位老人看来,所有国家老百姓对其他国家人民最直接的认知途径,就是移民和日益增长的大批游客。“移民大都已经能很好地适应和融入他国文化,对母国形象的象征度减弱,因此大批游客成为了外国人对中国产生认知和想象的直接客体。”张广柱说。
所谓文明旅游,必须厘清“文化差异”和“道德差距”两个不同的概念。张广柱认为,“差异”主要是指文化习惯不同,不同的行为方式会产生认知误解,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尊重。出国旅游相当于到别人家里做客,客随主便,理应遵循主人的习惯。“去伊朗旅游之前,我查了攻略,买了一条大围巾打算披在身上。但到了当地,发现一条围巾远远不够,当地女性都穿过臀的上衣,于是马上去买了这样的衣服。”王钟津回忆说。
至于“道德差距”问题,两位老人认为解决的办法就在于我们如何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素质。“每一个国家在快速发展崛起的进程中都会存在文明建设跟不上的时期,需要逐步提升。”
不管是跟团游还是自助游,出国游客总会不同程度地和当地居民有所接触,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怎样的交流方式才能获得他们的友好相待呢?两位老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微笑”、“尊重”、“赞美”。“微笑可以消除戒心展现友好,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也能使自己获得尊重,赞美当地美的风景和文化往往能获得他们的盛情邀请和款待。”两位老人在欧洲、印度、南美旅游时,都被当地人邀请到家里参观做客。在西班牙科尔多瓦,他们驻足一栋普通民居前欣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结合的建筑风格,刚巧遇到主人出门,他们就微笑着跟她打招呼,然后用肢体语言表示欣赏和赞美,主人非常高兴,主动邀请他们进屋参观。“不过,尝试跟当地居民的交流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效果,有热情的民族,也有比较注重隐私的民族,需要提前做些了解。”张广柱提醒道。
近年来,每次出国旅游,王钟津都会带上一些中国结小饰品,把它们赠送给旅途中帮助自己的当地人或者小朋友。在王钟津看来,每个出国旅行的国人都是一台“文化播种机”,这些物美价廉的小礼物能帮助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国外各地。
背着背包环游世界5年多,两位花甲老人的旅游心态也不断变化。“自助游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游历的地方越多,积累的知识就越多越广。”张广柱说。在二老名为“花甲背包客”的博客里,发布了大量的游记和感受,其中不乏对文化历史的深入思考,他们也通过这种方式延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