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3日 星期五

古籍善本:拍场火热,保护堪忧

赖 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13日   第 15 版)

  《沈树镛旧藏并题旧拓石门铭》局部

  “过云楼”藏书:《朱子成书》

  “广韵楼”藏书:《钜宋广韵》五卷

  高山寺旧藏《辩非集》

  近年来,古籍善本在艺术品市场上持续走俏。据统计,从今年春拍的成交情况看,古籍专场成交额比去年秋拍提高约50%,总体成交率基本在75%左右。然而在一个个亮眼数字的背后,却鲜有人了解到当下古籍善本在保护和修复上的困境。

  日前,国家图书馆启动了珍贵古籍“天禄琳琅”的修复项目。此项目是国家图书馆继成功修复《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西夏文献、敦煌遗书等国宝级珍贵文献后,又一次文物级别高、修复数量大的专项修复工程,将利用4至5年时间完成。这一消息,引发了大众对中国存世古籍现状的关注。

  约三分之一需要修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珍贵古籍又称善本,主要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籍。由于现存的大多数古籍都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容易受到水火、虫霉、各种污染的损害,尽管中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保护现状仍然堪忧。

  根据国家图书馆统计,目前全国古籍善本的存量大概在5000万册左右。这些古籍在历经长年的战乱离丧、水火相侵、鼠啮蠹蚀之后,大概有1/3都有或大或小的损坏,需要修复。而在这其中,又有1/3的古籍属于濒危状态,修缮的难度非常大。

  和海量的受损古籍相比,全国专业修复师的数量少得可怜。据悉,目前全国有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除国家图书馆有20个人从事古籍修复外,其余中心大多只有8个人专门做修复工作。如果只计算固定岗位,全国各省市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岗正式员工加起来也不足200人。“国家图书馆已经拥有了全国最大的一支古籍修复专业队伍,如果仅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想要修好国图现存的近200万册古籍善本,大约需要500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籍修复代表传承人杜伟生说。

  事实上,由于受损古籍的数量还在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又捉襟见肘,修复的困难显得更加棘手。

  是个“烧钱”的活儿

  古籍的保护和修复,需要相应的硬件投入。而许多地方图书馆,由于资金的缺乏,难以提供相应的条件。

  据悉,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状况,与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所有的古籍善本都应该被存放在24小时恒温恒湿的古籍特藏书库里。由于大气污染是造成古籍文献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古籍特藏书库除了配备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还需要配置化学过滤器,以过滤和净化空气。

  但是,这些高级的设施设备,对于财力微薄的地方图书馆来说,基本上不可能拥有;一些大型的藏书单位即使有相应的设备,也难以维持日夜不间断地运行。

  此外,古籍修复所需用的材料越来越难获取,也增添了修复的难度。据杜伟生介绍,市面上卖的宣纸是不敢用的,因为即使是所谓的“古法宣纸”,也添加了一些化学成分,使得纸张呈酸性,用在古籍善本上,可能会把整本书都传染上“病”。因此,国家图书馆的修复所用的纸,都是工作人员在深山老林里寻到的还保留着真正古法技术的私人造纸厂的产物。此外,市面上的糨糊也不能用,也是因为其化学成分可能会对书造成破坏。因此,公藏机构修书一般都需要自己做糨糊。

  数字化破解修复之“困”?

  古籍保护,除了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还包括对古籍进行影印或整理,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和再揭示,通过开展出版、缩微和数字化等工作,使古籍长期传承。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在谈论用“数字化”来保护珍贵古籍的时候说,古籍与其他文物的不同就在于,古籍的价值在使用中体现。要保护古籍,可以将之整理影印出版,也可以采用数字化保存的方式。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中文古籍数字化,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开发,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近年来,大约3万种古籍品种完成了数字加工,数十亿字的古籍被数字化,出现了以《四库全书》、《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等较为成熟的大型古籍数据库。

  古籍数据化,能够方便阅读,也是传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法。

  但是,也有人提出,古籍数据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需要一批既懂古籍整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如今的现状却是古籍整理专业人员不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员不懂古籍知识。人才的稀缺,仍然是一大难题。

藏书室名趣话(史话)
古籍善本:拍场火热,保护堪忧
台江苗绣:一个迁徙民族的“无字天书”
河北西土城遗址基本确定为金代(文化地理)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