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

为“候鸟人”构筑更宜居的“迁徙地”(旅游漫笔)

张乃馨 方艾青 骆萤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10日   第 08 版)

  今年盛夏,南方气温节节高。温州的高先生难以忍受“烧烤模式”,带着妻儿来到威海避暑。近年来,像高先生这样随着季节“迁徙”的人群被形象地称为“候鸟人”。除了海南、山东的滨海城市,广西巴马、云南昆明、河北秦皇岛等地也都是较早兴起的“候鸟人天堂”。

  据调查数据显示,每10位哈尔滨老人中,就有1位选择到海南过冬。而每年冬季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海南省的“候鸟人”约有四五十万人,占海南800万人口的6%左右。

  “候鸟人”增多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折射,也是“休闲”观念养成的自然结果。“候鸟人”推动了“迁徙地”的经济发展,一些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候鸟人”对当地环境不了解,由此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在所难免。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异地就医成了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对于当地百姓来说,外地人群突然到来,菜场、停车场、商场人满为患,心理上的隔阂由此产生。在不少地区,“候鸟人”还挑战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造成“迁徙地”资源紧张、生态破坏。

  那么,如何才能让“候鸟人”的“迁徙地”更宜居呢?

  首先,“候鸟人”需要更科学地规划旅途行程,适当调整“迁徙”时间和地点,不要盲目扎堆。出行前,“候鸟人”也应该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禁忌,在“迁徙地”也要多和当地居民沟通交流,融入本地生活。

  其次,“迁徙地”政府应对“候鸟人”予以更多关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当地政府不仅可以开设“候鸟式养老公寓”,提供异地医保服务等保障,也应加强对“候鸟人”精神生活的培育和重视。早在2008年,海南大学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冬季课程,邀请“候鸟人”中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在养生疗养的同时为大学生授课,就是惠及当地百姓的同时满足“候鸟人”精神需求的典型事例。

  可以想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候鸟人”来回于南北之间。倘若“迁徙地”能够顺应趋势,合理开发资源,提高接纳能力,让“迁徙地”更宜居,让“候鸟”们的四季更安适,必定能造福一方水土,迎来旅游经济的新繁荣。

追寻红色记忆(美丽中国)
为“候鸟人”构筑更宜居的“迁徙地”(旅游漫笔)
倾情奉献,为祖国富强奋斗一生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