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人们赴贵州旅游,六盘水都不是热门选择。然而,随着第八届贵州旅游发展大会日前在六盘水召开,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受到广泛关注。
六盘水过去以“煤都”著称,那种黑乎乎的颜色,深深地留在人们脑海之中。可如今,当你走进明湖湿地公园、牂牁湖景区、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等一处处风景优美之地,便会对这座城市产生全新的印象。实际上,六盘水清凉舒适的气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同磁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纷至沓来。
1“煤都”华丽变身
正值全国多地高温之时,记者从炙热的北京来到六盘水,顿感清凉舒爽。一场初秋的雨水恰似甘露,滋润了久旱的大地。大家立刻换上秋装来抵御这爽爽的寒意。
当地人介绍说,六盘水没有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在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19.7℃,全年凉爽、舒适天数达200余天。2005年,六盘水市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命名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消夏胜地、避暑天堂。
在六盘水拥有“凉都”片名之前,“煤都”一直都是当地的“标签”。六盘水作为贵州乃至西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全国63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工业经济占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多年来,六盘水一直奉行着“吃煤饭、念煤经”的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催促着“煤都”必须探索一条重视生态环境的转型之路。
环境,曾是六盘水的短板。同行的贵州同行告诉我,前些年来六盘水采访,不能穿白色衣服,不到一天时间,一定会变黑。经过几年来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9%,市区空气优良率高达100%。全市累计投入249亿元,对交通、绿化、灯饰、水系,星级酒店、文体设施、城市管网、公共厕所、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改造,终于实现了从“傻大黑粗”的资源型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转型。今天的六盘水,整座城市都像景点,是一个“山在树中、树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大公园。
2打造山地旅游度假区
我们驱车来到距离市区30公里的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这里群山环抱,海拔从1000米升至2600米,从8月16日至25日,全国露营大会、山地自行车公路骑行赛、房车展示活动和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活动先后在此举办。各式房车整齐地停放在波斯菊、磺华菊、薰衣草等花圃旁,山地自行车手风驰电掣般从我身边掠过,整个度假区里充溢着生机与活力。
总面积约67平方公里的野玉海,是贵州重点规划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六盘水也想将此建设成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度假区将依托当地独有的高原山地系统,迎合现代人回归自然、挑战自我的休闲健身需求,植入全业态山地运动产业集群,打造出一个集“文化体验、山地运动、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经济聚集区。
毛口乡举行的国际滑翔伞公开赛更加刺激。毛口乡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形复杂多样,平均海拔756米。滑翔伞起飞场的所在地九层山海拔2000多米,与海拔745米的湖面落差有1200多米,是理想的滑翔伞竞技场所。只见来自海内外的60名滑翔伞运动员,身背专业滑翔伞装备,纵身跃下落差上千米的峭壁,令在场所有的观众都为之惊叹。
3全国独一无二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六盘水不仅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也颇具吸引力。春秋战国时期,六盘水为牂牁古国,西汉时为夜郎领地。这里有汉、彝、苗、布依等40多个民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在梭嘎乡境内,居住着一支几乎被人遗忘、与现代世界隔绝的苗族分支——长角苗,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支系之一。由于长角苗世代崇拜山林,植被保存完好,整个苗寨掩映在绿树丛荫之中。
从六枝出发,一路盘山而上,行大约6公里左右,一座小山垭现入眼帘。山垭中有一个坝子,数栋茅屋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坝子当中,这就是亚洲第一座露天生态博物馆——梭嘎长角苗生态博物馆。我们在馆内见到,长角苗的头饰特别奇异,是在头上绑扎1.5尺到2尺长的木制长角,用白毛线将3至6公斤的黑发缠绕于木角上,显得硕大无比。现在男子已不戴角,一般包青色头巾,女子日常生活则只戴角于脑后,不挽重发。长角苗凭借自己的彪悍勇敢、勤劳智慧、自耕自织,过着一种当代人认为神秘的、原始的部族式生活,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和风情习俗。
在旅发大会期间,全国首个“三线建设博物馆”在六盘水正式对外开放。老式火车、“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一台台车床和背坐相连的铁椅……这些展品把观众带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汇聚六盘水,打响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史上罕见的大会战。贵州最大的钢铁企业、最大的煤炭企业、最大装机容量的火力发电厂、最大的水泥企业相继落户六盘水。“三线”建设奋斗创业的历史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建设博物馆”真实再现了当年火热的建设场面和建设者极其艰苦的生活场景,游客置身其中,无不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