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21日 星期三

祝希娟深圳续写“娘子军”传奇(深圳名家)

程全兵 周小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21日   第 07 版)

  祝希娟近影

  《红色娘子军》电影海报

  她,被喻为“新中国第一影后”;她因一部题为《红色娘子军》电影,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并获得1962年中国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不惑之年毅然南下深圳,成为特区电视艺术的拓荒者,收获艺术生命又一个“春天”。

  

  “祝希娟南下”轰动全国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初,人才奇缺,多次向广东省招调干部,但由于条件艰苦,应者寥寥。鉴于此,深圳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全国,决心打破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以招聘的形式引进人才。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深圳从1981年底开始向12个大城市招人才。深圳人才工作组在上海时,祝希娟的到来让大家心中一喜,当时,45岁的她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她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饰演了女主角吴琼花,形象深入人心。

  祝希娟报名的消息很快在上海见报,引起全国轰动,也为深圳的全国招聘作了很好的宣传,当时上海的广东办事处胡同被来报名的人堵得水泄不通。原计划在上海招聘600人,结果来报名的有1万多人。

  没用一天就决定举家南迁

  当时的祝希娟可谓已经功成名就,但她没有选择走电影演员的道路,而是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和随后合并改制的青年话剧团。她很快就成为该团的头牌演员,成了当时上海话剧舞台上的明星。可以说,从24岁到45岁,她的事业顺风顺水,家庭幸福美满。

  国外经历使她感受到变革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初,祝希娟作为电影明星跟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过不少国家,发现世界电影受到电视的冲击很大,她希望尝试新的领域。谈及当时的心路历程时,她说:“人到中年,在舞台上发挥的空间不是太大,我也不想扮演20多岁的姑娘了。当时的我也非常想改行,试图暂时告别演员这一职业,在导演这一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 

  据深圳老领导刘波回忆,祝希娟听到深圳在上海招聘干部,主动找到工作组。祝希娟自己后来也讲,“当深圳特区政府向京津沪广招贤才时,我和丈夫用了不到24个小时的时间考虑,就决定了举家南迁,去深圳创业。”

  成深圳电视首位主持人

  1983年11月初,她离开成名地上海,举家南迁。据她回忆,一下火车,整个人都傻了。当时的深圳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楼,一大片一大片的农田、水塘、芦苇,一望无际的红土地,一座孤零零的四层楼,食堂都是铁皮房子,她戏称深圳为“夹皮沟”。她住的房子的门都是用几块木头拼贴而成,半夜睡觉时可以听到呼呼的风声,大风一阵一阵地往屋里灌。但她的心中沸腾着的是挡也挡不住的激情,作为电视台副台长的她,与同事们吃着泡面加罐头,在一片荒芜中建设着一个全新的电视台。

  1984年1月1日,深圳电视台正式诞生了。从筹建到正式开播,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当时,祝希娟从上海邀请了不少明星过来,在香蜜湖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台晚会。节目开播时,因为主持人不够,她挺身而出,担任了深圳电视台第一位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每当她回忆那段时光,都说“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打造影视剧“深圳制造”

  祝希娟在深圳电视台担任行政工作后,依然保持着对表演的热情,基本保证每年拍摄一部电视剧,并试图着力打造“深圳制造”影视剧。1984年,她策划推出了深圳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爱在酒家》,1985年,她又策划推出反映深圳2万名工程兵的电影《男性公民》。之后,她还主持了《北洋水师》、《特区法官》、《魂系哈军工》、《大空战》等电视剧的拍摄,邀请潘虹、陈宝国、陈道明等强力加盟,这些作品还多次获得电视剧“飞天奖”。

  1989年9月,深圳电视台成立了电视艺术中心,祝希娟担任中心主任,之后5年时间,中心完成了20多部电视剧。其中,《特区少年》、《超越生命》和《大风警报》3部电视连续剧曾一口气拿下“飞天奖”3个大奖。1996年,她率领深圳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组前往美国,拍摄了反映华人新移民故事的电视剧《百老汇100号》,在国内以及美国的华人社区影响颇大。

  1998年,祝希娟从深圳电视台退休,因为孩子们都在美国,她就与先生到洛杉矶定居。2006年,她从美国回到深圳,成立了深圳祝希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回来这几年,她没有停止拍戏。在特区成立30周年时,深圳拍摄电视连续剧《命运》,祝希娟听说是一部反映特区改革的电视剧,二话没说就接了下来,并成功地在剧中饰演老干部文华。

深圳教育扶贫首创募师支教
祝希娟深圳续写“娘子军”传奇(深圳名家)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