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本合同区海丘、海盆、海山岩石露头等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多金属结核覆盖率有了更清楚了解;
■ 发现巨型底栖生物在上述不同地形海底分布广泛,而且生物种类有很高的相似性;
■ 初步判断未来在勘探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结核采矿不会对深海生态环境和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
据新华社“向阳红09”船8月17日电 (记者余晓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地时间17日(北京时间18日)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本航段最后一次下潜作业,完成了考察海底生物和采矿前景等任务。
这次下潜标志着“蛟龙”号第二航段任务圆满完成。在该航段任务期间,“蛟龙”号成功经受了大风、大浪以及大深度、大强度作业等“四大考验”,探海能力再次得到证明;并取得“三大发现”,显示在相关区域采矿不会严重破坏深海生态环境,有可能实现绿色开发。
这次下潜是“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的第六次下潜,也是最后一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5122米,位置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西侧。
现场总指挥刘峰说,过去12天里,科考队员克服平均4级风2米浪4级海况等诸多不利因素,充分利用载人潜水器的优势,依次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探区、魏源海山区,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受区及邻近海域四种不同类型的海底地形条件下进行了6次5000米级下潜作业及一系列常规调查,可以说对本合同区做了个“解剖”。
现场副总指挥、潜水器本体部门负责人胡震告诉记者,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有能力连续多日以平均两天一次的频率进行5000米级下潜作业。尽管在此期间潜水器的推进器和电池出现过一些问题,但都得到了及时解决,为今后积累了经验。
“蛟龙”号2013年度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共分南海、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3个航段。随着第二航段任务的完成,母船“向阳红09”搭载“蛟龙”号马不停蹄地赶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港进行补给。
“向阳红09”号船长陈存本说:“如果我们保持13节的航速,预计27日能抵达波纳佩港。完成补给后,‘蛟龙’号将于8月底前往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执行第三航段,即2013年度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个航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