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13日 星期二

炒作文化为哪般

柳 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13日   第 07 版)

  当股票在中国大地兴起,由于有更多人参与其事,股民的情绪、利益乃至命运,随着几个数字起落也在浮沉。这种情势还真有点像炒菜,因此有人用炒字来比喻,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炒股。              

  这些年有些聪明人,竟然把这个灼人脸面的“炒”字移植到文化上,用他们自己意志的炒勺,任意地轻率地翻炒文化。

  首先是电影和电视片子,还没有拍出来,甚至还没有上马,就有“厨师”在那里颠勺了。他们自己边炒作边啧啧称赞,连说“味道好极了”,好像又一道“文化大菜”,热腾腾地端上偌大的桌面,如果观众不马上来品尝,错过良机就再难以享受。后来又是不甘落后的图书,炒得比影视还要欢实火爆,几乎动用了所有的传媒手段,在那里喋喋不休地推销某种书,好像不看这本书就会终生遗憾。接着又有书画又有歌曲,同样地被放入炒勺,在滋啦啦地蹦着油星子。

  揭开蒙在桌子上的盖布,就不难看出,他们两眼紧盯着的,只有一个闪光的大字:钱。文化产品完全盯在钱上,当然就不会拿出好的作品,更不会成为瑰宝留传下来。钻到钱眼里创作的作品,必然会散放金属味儿,艺术性也就随之消减。        影视片上座率如何,书刊印数是否理想,最根本的是要靠制作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其它诸多方面因素。靠旁门左道,靠哗众取宠,终究不是办好文化事业的正路。文化事业的积累、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凑效的,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就得耐得住性子,认真踏实地干事,像盖楼房似地一层层地盖,绝不能像炒股票似的,在短时间内谋求暴利。

  从电影电视的收视情况以及图书销售情况,来看我国的文化市场,那些真正有品位的文化产品,往往不是靠炒作赢得受众的,而是受众认识后被真正喜欢上。这说明中国的文化受众,正在告别盲从走向成熟。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30多年前,那时刚刚结束文化禁锢,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听众乍一欣赏邓丽君的柔美歌声,立刻为之倾倒成其粉丝。邓丽君炒作了吗?没有。初读琼瑶卿卿我我的小说,有众多少男少女觉得新鲜,立刻为之废寝忘食着迷。琼瑶炒作了吗?没有。这说明文化要靠潜移默化争取受众。 

  看到上述突然变化的情况,当时很有些老先生生气着急,好像这代大陆年轻人,就要在这些作品中垮掉了。经过30多年现在再来看看,且不要说听邓丽君、读琼瑶了,就是艺术性稍差的作品,又有几个人肯轻易掏腰包呢?倒是那些古典音乐、优秀舞剧以及世界文学名著,正在走俏受青睐有卖点。这说明随着文化品种多元化,受众的欣赏水平会提高,着急生气甚至于围堵禁止,并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靠时间等待受众。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化人,唯一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地反思自己,如何制作有特色的产品,让广大受众打心眼儿喜欢。拿不出好的有特色的产品,还仍然“自拉自唱”自我陶醉,那就怪不得受众不买账了。混到了这个份儿上,越是炒作越会败坏名声,那时最终被炒的恐怕不是别人,而是文化人自己和他的文化品牌。

  总之,文化不是股票,更不是大菜,绝不能用炒作的办法来打理。只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之水,浇灌和培育文化苗圃,等其赏花购花人多了,金钱也会随之流入衣袋。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同样就会随之流传下去,成为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德艺双获,财名两收,岂不壮哉!

炒作文化为哪般
连战的“乡党情”
童年玩伴
依然定心——回味北京大白菜
乡村电影
小说集《故乡有约》表现故乡情怀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