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悠长的石板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上,依山而建的秀丽庭院似江南却又别具韵味,山脚下的舞阳河扭动着轻盈的身姿袅娜流过……这里是镇远古镇,一条舞阳河横跨城区,又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近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贵州 品鉴黔东南”活动走进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让许多专家亲身感受到了镇远这座古镇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
作为黔东南的主要政治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镇远古镇自古以来是个十足的“移民城市”,苗族、侗族、汉族的融合在许多建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位于镇远城东的青龙洞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建筑遗址,整个庙宇依山而建,却没有采用汉文化建筑中的平地基,而是将下部架空,巧妙地借用了苗家吊脚楼的设计,既美观又不破坏山体。
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在参观后说到:“镇远古镇依山而建的建筑很有特色,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在景观上和建筑布局上都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说:“镇远古镇的多元文化是文化发展大趋势的一个缩影。”
镇远在文化上的特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从小长在镇远,眼瞅着镇远的旅游一步步被开发,游客一天天多起来。”一家旅舍的老板张先生说。凭着旅舍,他的年收入已经10万有余。
张先生是镇远古镇百姓的典型代表,很多当地人依靠旅游业发家致富。2005年,黔东南州通过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6年,镇远县确定了建设“文化旅游新县”的目标。
与别的景点不同,“镇远古镇不收门票,走的是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事实证明我们的路走对了。”镇远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苏明介绍说,“现在旅游业收入占我们全县总收入的35%左右。因为旅游业的发展,百姓的收入多了,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在很多人看来,开发与保护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镇远搞旅游开发,最怕的是太商业化,丢了文化的鲜明特点。没了文化,还能靠什么发展?”郭苏明强调说。
为了保护多元文化,镇远县专门从同济大学聘请了阮仪三教授做古镇维护与开发的规划,对古镇中的老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对已经毁坏的文物借助老照片和文字记载,在多方考证后进行恢复性重建,力求保留古镇原貌。最近,县政府正在着手对先前的规划进行重新修订,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在保留原汁原味古镇风貌的同时,镇远还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传承人讲座、拍摄传统文化影像、整理民族文化档案……镇远县的文化保护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据了解,镇远古镇已有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龙舟赛为代表,镇远县着力开发了一系列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镇远的赛龙舟很有民族特色,而且保留了完整的民族风俗。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文化节,这个节日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的民族学家也会慕名前来。”镇远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蔡忠菊说道。
把传统文化的破坏全部归咎于旅游开发未免也有失公允。杨圣敏教授认为,镇远古镇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吸引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种关注会带来更加科学、行之有效的文化保护方法。事实上,镇远古镇为文化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也为探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