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

普通海归就业竞争力下降

用人标准拔高 难以满足需求

谭 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01日   第 07 版)

  近年来,随着留学逐渐平民化,一些家庭已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出国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然而,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少花高价留学归来的海归年薪不到4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国内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首先是“回国潮”一浪比一浪高,2012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人,比2011年增长了46.57%,海归感慨竞争太激烈。

  海归不再是“稀缺资源”

  网友小伟是一名程序员,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现就职于成都一家IT公司。对于自己身上的“海归标签”,他表示很尴尬:“海归身份并没有给就业带来实际帮助,相反,它会增加老板对求职者的心理期待值,这让人压力很大。”

  “现在回国就业的待遇与10年前留学归来的师兄师姐相比,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当时多家企业抢着要一个海归;但现在,海归的能力却饱受质疑,起薪和国内大学生基本没有差别。”小伟感慨道,“要是早几年毕业就好了。”

  人才标准越来越高

  “不少人认为,海归相比本土毕业生具有外语、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多方面的优势。但用人单位在面试时,通常只关心你是否有工作经验,其他的则很少提到。”小伟认为,海归与企业间供需关系的改变,显示了海归的就业竞争力正在下降。

  而且,对海归人才的评估标准还在不断提高,除了要有高学历,更需要其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以《厦门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为例,其引才条件的第一条就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填补国内空白。”

  回国后能否“接地气”也很关键。青岛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尹学军认为,虽然某些海归在国外有真正学到东西,但回国后却不能“接地气”,导致所学与国内企业的用人需求有些偏离。“一些企业对刚回国的青年海归的能力存在质疑,这主要是因为海归还存在‘知识断层’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海归学得不好,而是在国外学到的知识还需要跟国内的知识进行对接,才能更好地应用。”中国青年海归协会会长林熙说。

  长见识更要长本事

  “出国留学,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林熙说,“倘若连第一条‘学习专业知识’都做不到,那么就只能算‘出国旅游’,而非出国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学生,林熙对他们的职业规划提出了如下建议:

  对于去国外深造的理工类学生,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浸润其中,所谓的深造不过是隔靴搔痒。理工科贵在学“精”。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跳出专业看专业”,不能让自己的思维被本专业“固化”。

  对于社科类学生,则要学得“广”。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外语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国外求学的这段时间,尽量不在华人圈子中“扎堆”。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强迫”自己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真正地开阔视野,建立人际网络。这些都可能转化为自身的国际化资源。

西部发展“大数据”呼唤海归
开发智慧西部(创事记)
普通海归就业竞争力下降
从社交网络中过滤有效求职信息
刘禹:打造互联网翻译生态圈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