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25日 星期四

上山下海看草原
带热避暑游

本报记者 尹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25日   第 04 版)

  7月的西藏羌塘草原。
  新华社记者 王 颂摄

  近日,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等机构联合评选并发布“2013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名榜”;在日前举办的2013鄂尔多斯国际避暑休闲大会上,我国第一个避暑休闲产业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记者从旅行社方面获悉,旅行社纷纷推出各类避暑旅游产品,避暑游热度已明显高过观光游,当仁不让地成为暑期大热门。

  避暑旅游进入高峰

  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合作,通过气候舒适度、景观游赏度、游客满意度和综合风险度四个结构指标,综合评估了全国60个主要旅游城市的避暑旅游状况。结果显示,7月份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贵阳、秦皇岛、烟台、哈尔滨、昆明、青岛、吉林市、大连、沈阳、长春。

  记者从在线旅游网站去哪儿网了解到,目前,暑期避暑旅游已进入高峰,去往这些避暑热门城市的机票搜索预订量明显上涨,出行人群以北上广一线城市与“火炉”城市为主,机票价格整体较6月同比上涨三成。其中,尤以自由行产品最受追捧。以哈尔滨为例,7月初至今,从南方城市飞往哈尔滨避暑的游客骤增,比去年同期增长14%。同时,由哈尔滨飞往省内旅游避暑城市漠河、伊春、加格达奇的航班也快速增加。其中,哈尔滨飞往漠河的航班增加了一倍多,达到每天往返七班,一票难求。

  避暑旅游开发,也为这些城市(景区)创造了一种以气候资源开发带动旅游发展的全新模式。总体而言,我国的避暑旅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产品不断丰富,已基本形成“上山、下海、看草原”几大系列。

  潜在规模超3亿人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避暑旅游不同于避寒旅游,其市场需求总量、需求人群范围远比避寒旅游大得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冬和夏季高温将成为常态。学生与教师群体、老年人群体及“火炉城市”居民是三大避暑主体市场,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超过3亿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我国避暑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且具有消费周期长、频次高的特点,预计今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为5000亿元-6000亿元。

  专家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意识地推出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避暑旅游示范区、避暑旅游目的地城市及城市群,打造以哈尔滨、沈阳、吉林、大连、长春等为主体的东北避暑旅游城市群;以秦皇岛、承德、青岛、烟台等为主体的华北避暑旅游城市群;以西宁、呼和浩特等为主体的西北避暑旅游城市群和以贵阳、昆明等为主体的西南避暑旅游城市群;着力打造两条黄金避暑旅游带,以贵阳、昆明为主要依托,以贵昆铁路、公路等为轴线,规划建设 “黔滇民族—生态黄金避暑旅游带”;以青岛、烟台、大连、长白山为主要依托,以渤海沿岸、东北边境生态走廊为轴线,规划建设“华北—东北滨海—生态—边境黄金避暑旅游带”。

  不能简单“图凉快”

  我国避暑资源丰富,大山、大水、大森林各有千秋,具备打造风格鲜明的避暑旅游产品的基础。然而,目前业界对避暑旅游的认识更多地是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图个凉快”。国家信息中心旅游研究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指出,多数避暑资源的开发“浅尝辄止”,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基本上以夏季清凉气候为核心产品,产品供给单一。石培华指出,要实现由避暑旅游到避暑经济的跃升,需要对避暑资源旅游的开发进行规划与引导,结合亲子游、修学游、民族文化展示、美食品尝、温泉消暑等主题内容,丰富避暑产品内涵。

  此外,我国避暑旅游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对此,石培华认为,应全面发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大力发展交通、娱乐、医疗、养生、养老、会议、培训等避暑休闲延伸性消费经济。

  

  

确保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600多万小微企业暂免征税
“环形大瀑布”扮靓镜泊湖
刘云山会见古巴客人
中央下拨3.4亿补助金
艾滋病疫苗有望临床使用
首位女航天员将亮相北京
上山下海看草原
带热避暑游
拉萨打造3小时交通圈
北京启动中美学生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