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

稳定市场预期 决策重谋长远

经济阵痛期政策不宜翻烙饼(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周小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13日   第 02 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表示,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把握好、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同时也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做到稳中有为。

  经济阵痛是为了新生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主要经济数据指标并不乐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尽管如此,管理层仍坚持贯彻一直倡导的经济政策总体思路,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经济政策从未改变。

  经济阵痛是为了新生。在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战看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发展到今天已经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他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个挑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个是要素成本,劳动力成本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必然要增加;二是土地和矿产资源,以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可以用很低价格甚至零地价卖出去,但是现在已经不具备这个条件;三是货币投放,2000年后中国货币投放量持续不断增大。这几个因素导致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首先是投资和消费失衡,居民消费占比不到35%,从全球来看消费结构比例过低;其次是内需和外需失衡,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过于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疲弱,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最后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失衡,第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第三产业发展却比较滞后。

  “过去经济增长模式到今天已不可持续,不调结构不升级转型是不行的。”丁茂战表示,在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可承受范围的前提下,加大转型力度,用改革和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调整,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让市场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推动国企改革,放开民企发展,增强市场经济活力。通过多种措施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使经济发展平台由粗放型向创新型转变。

  政策体现连续性稳定性

  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就要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无疑将是中国经济实现升级的重要保证。

  “如果不保证经济政策连续性,经济就会发生大幅波动。”丁茂战认为,尽管当前投资驱动增长所占比例仍然很高,但投资仍然是保证中国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尽管外需依存度过高,但是中国离开外需还不行,短期把外需降下来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相比之下,内需比例又太低,而提振内需是综合性的、长期经济政策积累的结果。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都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管理层当前强调要稳中求进,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一定要采取比较可行的、不让经济大起大落的制度措施,调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此外,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更是意在稳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向中速的转换期,虽然要接受经济增长的回落,但是在回落时不能失速。

  调控仍以稳字当头

  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更是要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有为”要求政府在税收收费上改革让利,下决心控制住高房价高物价,将13亿人的巨大消费潜力挖掘出来。“稳中有为”要求针对经济发展中的流动性不足问题,通过盘活财政货币信贷存量、激活民间资本投资,来保证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中的足够流动性支持。

  “政策肯定是稳的,不稳就不可能进,稳是为了进。”丁茂战强调,如果不稳就会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大起大落、农民工失业下岗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首先必须要稳。而稳的方法就是要稳增长,要稳定现有宏观政策,在这个基础上再进,再调结构,调结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进。否则,不调结构,不打造经济的升级版,将来的进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丁茂战表示,“稳中求进”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是宏观政策环境要重新调整,二是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西藏普兰边贸市场开市
经济阵痛期政策不宜翻烙饼(热点聚焦)
北京举办轻工消费品展
美承诺公平对待中企赴美投资
“疆电外送”紧张施工
美放宽中资准入重在“起而行”(市场观察)
金融街促进产品创新
京城将办国际环保展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