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案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12日   第 11 版)

  刘 峰摄

  无奈离家远

  ■ 白  波  北京某IT公司员工

  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打拼的这3年多时间里,我一共才回过5次家。不是不想念父母,只是无奈离家太远。我加入的是个科技创业团队,每天工作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休假。而我的家在四川,两三天的时间里来回一趟太仓促,“十一”和春节高峰时段又太难买到票,只能平日多给家里打些电话以解乡思。想多给老人尽些孝,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数量将突破1亿大关,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要和自己年迈的父母相隔千山万水。说到底还是因为咱们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如果我在家门口和在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能获得同样多的工资收入和精神满足感,那何苦与父母亲人分别,独自外出打拼呢?

             

  忙时不愿休

  ■ 任  意

  河北空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人

  我2004年高中毕业19岁时,招工进了河北空调安装工程公司,可以说常年远离父母,在外打工。近的,在家乡周边干过,远的比如新疆、长春、黑龙江也干过。这次是从内蒙古转战宁夏的工地,来了已有3个多月。

  我父母都快60岁了,在家务农种地。回家的话,每次两个工程间隙就抽空回家看看,一年也能回去六七次。我们常年在外打工,不能经常看到父母并在父母身边照顾,心里还是不好受,有空的时候就多打电话,请他们注意身体。

  我最初跟别人干空调安装,从学徒到现在可以包一些工,收入一年能挣个七八万块钱,比起在农村强多了,而且家里现在已经没有地了,家里的耕地都征走建厂了。我们出来打工也是为了能够多挣点钱,更好地孝敬父母。老人对我们在外打工也很理解和支持。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老人非常支持我们出外打工,但是老人心里是很挂念的,有时候只是嘴上不说,怕给孩子增加负担。

  我们和在固定单位上班的人不一样,打工的地方、时间等都是跟着公司承接的工程项目走,基本没有探亲和休假的时间,只有在每个工程间隔的时候会有假期,有时候长,有时候短。

  在北方干工程,季节性很强,每年的3月到11月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这个期间如果工程多、量大,基本没有休假和探亲的机会。而且干一天活,算一天工钱,其他的工种和工人也不愿意在有活干和最忙的时候回家。

  到冬季,工地停工了,也就是过元旦和过年期间,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回老家休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个时候没活可干,当然也就没有收入。

  本报记者 朱磊 刘峰采写 

     

  假期陪父母

  ■ 黄自宏  驻藏军人

  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成年与准成年子女都在为了生存生活四处奔走,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也逐渐减少浓缩至春节等法定节假日和父母的生日,而这些原本有限的假期和时间对于我们军人而言,更是一种奢求。军人由于职业的特殊需要,绝大部分常年坚守在外地工作,假期也相对较短且不固定,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想走的时候不能走,想留的时候不能留;有愁的时候不能愁,有泪的时候不轻流。”

  笔者对此有切身体会。从入伍离家后,常年都不能为家里父母分忧解难,只能感叹“而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军人有坚守的岗位和肩负的职责,探亲休假也有严格的规定,一切都服从于国防建设与部队任务需要。而且正因有了军人的恪尽职守,不能“常回家看看”,才让更多的群体与个人能够“常回家看看”。

  军人这个职业,“常回家”绝不现实,只要“心在家”就对了。即便享受假期时,在家主动分担分担家务、陪父母聊天解闷、了解他们的心思,也能给予父母最细微最真实的孝顺和安慰。笔者平时在单位,能做的也只是每周给父母发发短信经常打打电话,提醒他们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准确记得父母生日及母亲节、父亲节日期并及时问候;常言道“父母在,不远行”,休假期间安分待在家里花点时间陪陪父母……诸如此类,看似微不足道寻常普通的行为,可只要坚持下去就是自然而然的好习惯。这些年来,笔者也切身体会到,父母的物质要求很低,并不复杂苛刻,也总是希望常年在外工作的我工作顺利身心健康,休假时间好好休息调养。像这样,每年有限的假期中,与父母在一起,一粥一饭的温馨和油盐米茶的印记就来得更真实与可贵了。

探亲假 你休过吗?
案例
休假,慢生活
责编:任涛 邮箱:peoplehw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