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家门口留学”:“时尚”背后的隐忧(热点追踪)

马 凯 李婷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12日   第 06 版)

  CFP供图

  许多高校推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庄小龙摄
  来源:《广州日报》

  《南方日报》供图

  近10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合作的国外高校都是好学校。有一些国外二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大学,为进入中国市场淘金,往往会把自己“包装”成一流大学。而国内一些办学机构由于本身缺乏经验,太急于靠中外合作办学提高知名度,与所谓的“洋校”一拍即合。一些名不副实的中外合作项目就这样诞生了。

         

  家门口留学、留学直通车、中外大学双学位……这些代名词让中外合作办学风光无限,并受到学子及家长的青睐。但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引进海外教育资源参差不齐、入学时承诺就读国外名牌高校,入学后却可能出不去等诸多问题也一直是热点话题。

  合作办学,催热“本土留学”?

  今年参加高考的黑龙江考生李欣健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瀚德实验班这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据了解,实验班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法学专业,学院资助选派60%左右的优秀学生赴国外合作高校留学1年。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将分别获得国外高校和北师大颁发的学位证书。“以前认为只要留学,孩子就镀了一层金,能留在国外工作,就是回国也能找份好工作。但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无论国内国外,孩子学到真本事才是真的。”李欣健的家长对笔者表示。

  的确,出国留学花费巨大,而且回国潮中“海待”增多,再加上也有不适应国内工作环境的留学生。相比直接出国留学,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供的国内两年国外两年等学习模式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这样不仅节省费用,而且给孩子初涉独立生活提供缓冲,与此同时,其接受的又是吸纳了国外教育理念的教育。

  笔者梳理北京高校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现不少项目都配备了一流的师资和数量可观的奖学金。学生可通过4至5年的时间,获得国内外高校的双学位证书,并更易到国外高校继续深造。如清华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和法学两个国际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奖学金,用以支持学生有至少1年时间在海外最好的学校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的中法学院采取“3+1”的培养模式,考生毕业后取得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学位和法国高校的本科文凭。中国传媒大学经济学类专业实验班项目采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外学习和交流机会。

  遍地开花,难辨质量高低

  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的新生事物,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遍地开花。教育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月,我国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共有1780个,其中实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项目732个,机构43个。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颁布以来,在过去10年里,中外合作办学在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层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民高等教育选择空间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急速发展确实产生了泥沙俱下的乱象。

  张欢200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当地一所“211”高校国际教育学院的中澳班学习,2012年拿到了澳大利亚一所高校的文凭,但这所高校在澳大利亚排名靠后,在中国更是名气全无。4年时间里,他花费了家里70多万元。与个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类似,他的同学普遍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尽管项目的要求是高考分数达到三本线,但基本上“只要交钱就能读”。

  笔者获悉,我国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独立大学,类似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二是学校之下的非独立法人,类似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三是中外合作项目,即中方教育机构和国外教育机构只在某一项目上联合办学。

  河南省焦作市一位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这样告诉笔者:“最开始的时候,省内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少数院校有中外合作办学,它们通常纳入本科二批,由于中方合作学校的吸引力较大而且录取上有优势,因此生源状况较好。后来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越来越多,中方合作学校的名气却越来越弱,很多甚至在三本或者专科批次招生。由于其学费高、门槛低,地位也一落千丈,一些院校即使靠志愿调剂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

  另一位学生李明泽告诉笔者,她目前就读的是广东省一个中英双方合作的教育项目。尽管这是一个获得认证的项目,但她入学后才发现真正参与合作的并非英国本土的大学,而是该校在马来西亚新建的分校。“如果在第三方国家就读,文凭的含金量肯定大打折扣。而且听一些师兄师姐说,在马来西亚分校区就读,教学质量与英国本土不能相比。”李明泽认为,这种情况与她原本期待的“英国留学”有相当大的差距。

  仔细甄别,还需擦亮眼睛

  笔者了解到,中外合作办学中也不乏一些办学水平高的单位,如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就因学业紧而被称为上海交大“三大苦院”之一,毕业生大部分都能进入一流高校读研;如果学生不出国,也可以拿到上海交大的本科文凭,并有机会直升国内研究生。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官网上,笔者看到,2008年至2012年,该校约65%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中,约50%被世界前100名的学府录取。其余35%的本科毕业生则选择直接就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签约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

  近10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合作的国外高校都是好学校。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黄老师表示,有一些国外二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大学,为进入中国市场淘金,往往会把自己“包装”成一流大学。而国内一些办学机构由于本身缺乏经验,太急于靠中外合作办学提高知名度,与所谓的“洋校”一拍即合。一些名不副实的中外合作项目就这样诞生了。

  黄老师建议,考生家长要看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各发什么文凭,问清楚外方文凭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搞清楚是文凭还是证书,问清是否有国外办学方的学籍。这些问题搞得越清楚、越具体,这个项目就越可信,越有质量保障。

  针对中外办学存在的教学质量、办学举办者的行为规范,以及如何保证各个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统筹发展等问题,今年2月2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表示,今年要考虑构建认证机制。同时通过电子学籍注册,在办学的力量、办学的标准、招生的规模等方面监督各个办学机构,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家门口留学”:“时尚”背后的隐忧(热点追踪)
国际视野 中国传统(留学素描)
留学生资源:勿等成名再开发
责编:赵晓霞 邮箱:haiwaixuez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