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留学生资源:勿等成名再开发

冯文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12日   第 06 版)

  来源:《新京报》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工作的政策,国内各个单位也相应出台了许多灵活方便的配套措施,吸引海外学子归国。但一些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却只盯着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习惯于“锦上添花”,而忽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海外青年学子。

  

  ▲各高校应互通有无,建立一个共同的海外留学生信息交流平台,打破藩篱,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海外留学生这一“宝贵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与海外青年学子的沟通联系,发挥其重要的知识技术“传播窗口”的作用。

        

  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像我们这样普通的海外青年留学生,根本没办法与那些已功成名就的海归专家相比,如今国内大多部门和高校都十分重视海归学者的‘名气’,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的海外学子,在国内发展的空间相对少些,因此我打算出国,试着在国外寻求发展机会。”笔者在北京一家留学机构见到了前来办理二次出国业务的留学生陈璐曦。

  该留学生的一番话语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在接下来的调查采访中笔者发现,当前,我国许多行业和院校,正在动员多方面资源和力量,通过多种渠道,为提升行业地位和办学水平而努力。然而在众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中,海外青年学子这一重要的知识技术“传播载体”和“宝贵资源”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开发。

  取而代之的是,大多习惯于借助海外功成名就的学者专家“锦上添花”,而忽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学子。在获得学术界认可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人们看到了太多的“马太效应”。而我们要问,为何不能在其尚未戴上某种“桂冠”之前,就时刻保持加强与这些海外青年留学生的联系与交流,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其研究领域、发展方向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我们能否更多地关注、重视那些正在发展、成长中的新生力量和优秀人才?

  莫忽略新生力量

  张磊是海外青年留学生之一。2008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张磊告诉笔者,近两年来,他所在的海外学校与中国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他们通过论坛、海外校友会等方式开始了校际交流合作,很多海外留学生带着学校当地的教授、学生来到中国,并在这些海外学子的助推下,双方在应用数学领域开展多项研究合作。

  “正因为有此学术交流平台,我才有机会常回国,积极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交流,把国外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信息带回国内,并阐述自己的新见解、新思路,这样,可以为进行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张磊说。

  采访中,国际传播领域的相关专家表示,曾经有多次机会到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访问,接触了许多在那里学习深造的中国留学生,在和他们一起讨论中国科技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等问题时,那些学子见解独到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专家认为,这些海外学子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多数是正在国外一流学校从事学科前沿研究的。他们对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把握到位,是知识技术的“有效传播者”。因此,不能忽略那些正在发展、成长中的新生力量,而只盯着那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

  打破藩篱资源共享

  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告诉笔者:“海外学子是传播文化和学科前沿知识文化的宝贵资源和有效载体,应合理利用这一传播载体,加强与海外文化及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孙熙国认为,各高等院校和部门单位,应积极拓宽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与海外的本科留学生、硕士留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应借助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海外留学生学校的发展状况,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得最有价值的学科发展动态信息,并吸引人才、引进人才。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刘双宝表示,重视海外青年学子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需从整合观念、拓宽渠道及搭建平台3个方面着手。应把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看作将来国家发展的“储备人才”、重要的“传播资源”和有效的“传播载体”,突破以往只盯着那些功成名就者的视野,更多关注正在成长中的新生力量,“宝贵资源”莫要等到成名再开发。

  “当前,各高校应互通有无,建立一个共同的海外留学生信息交流平台,打破藩篱,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海外留学生这一‘宝贵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加强与海外青年学子的沟通联系,发挥其重要的知识技术‘传播窗口’的作用。”刘双宝说。

“家门口留学”:“时尚”背后的隐忧(热点追踪)
国际视野 中国传统(留学素描)
留学生资源:勿等成名再开发
责编:赵晓霞 邮箱:haiwaixuez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