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研讨会在南昌大学举行。5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齐聚在“豫章故郡”南昌畅谈国学,可谓群贤毕至。聚会的机缘是《正学》首发式,由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大型学术集刊《正学》面世了,它主要发表中国传统国学及相关研究论文,延及国外汉学。国学研究者多了一个新的平台和阵地,心里自然高兴。
江西省副省长朱虹表示,《正学》的创办,有着绍继先贤的文化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有着敢于“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精神。翻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内容厚重的集刊,包括8位台湾教授在内的与会者,纷纷打听出版情况和投稿审稿要求。
坚守,而不是媚俗
与会专家对当前“国学热”兴起的原因作了回顾,认为国学特别受关注时,每每就是“中学”与“西学”碰撞最为激烈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命运发展的关键时刻。当今社会大众的国学热,缘于对当代社会各种浮躁肤浅之“快餐文化”的厌倦感以及对本土人文传统的渴求。在这种社会心理支配下,国学热容易浅尝辄止,甚至形成新一轮的“国学快餐”。为了可持续发展,应克服国学娱乐化与商业化的倾向,让它传之久远。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说,当前一大问题是几代人文化的缺失,许多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兴趣已超过国学,但不管国学能不能正式列入学科目录,不管将来如何,我们都要义无反顾地坚守基础的东西,坚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为了将来,多培养一点读书的种子。
来自台湾的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龚鹏程指出,社会上“大师”很多,但我们高校的国学研究传播,不应该是媚俗的。我们可以真正研究文献,培养能真正接上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生,同时把传统的人文精神融入现实生活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认为,不能用世俗的目光衡量国学,不能用有用无用来看国学研究教育。现在国学有些滥了,搞不清含义,不断有加入的。有人提国学就是中国学,我认为扩大范围虽然好,但国学毕竟是有独立的研究学习对象的,它讲究考据、实证,也结合现代西方的研究方法,它有着自身坚实的内容,是乱不了的。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程水金表示,目前国学热处于升温期,但“国学”的概念在社会上被滥用,严重影响其作为一个学科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国学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对传统文化精粹尤其是原典的深入了解。”
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陈鸿森指出,我接触的一些研究机构,中学西化很严重。全球化下我们很难再抱残守缺,但中华文化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论述,坚守核心的东西。
厘清,内涵与外延
经过广泛交流,与会专家对国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所谓国学,就是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所指向的特殊思维路径,在融贯经史子、参究天地人的整体观照之中,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言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当代学术文化的语境之中,融旧开新,再续人文传统,培植理想的未来人性,构建新型的情理范式,重铸炎黄子孙的民族心魂,并积极参与当代世界人文价值与全球普适伦理的文化重建。
专家学者还围绕“国学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不少建议。专家们认为,国学应该是个大的“学科门类”或者至少是个“一级学科”。国学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业教育,而是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人文学科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而国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中学阶段的国学基础。
国学,在台湾很“正”
与会的台湾专家介绍,他们在小学时就学习用毛笔写作文,初中能熟读孔孟文章。国学在台湾一直未中断。而一直使用繁体字,对古文和古籍可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据介绍,台湾很多家庭注重孩子的国学教育,许多县市每年举办“儿童读经大赛”。还有每年的汉字文化节、博物馆的各种展览等。台湾社会的国学氛围浓厚,知识分子普遍有较好的国学基础。当年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访大陆的演讲引经据典,其中承载的中国圣贤智慧,折服了大陆听者。
记者曾在台湾一次酒席间,听一位民进党大陆事务部门的主管且吟且唱,背了三首《诗经》。可见,民进党当政8年推行的“去中国化”,对中华文化来说,只是伤及皮毛,没有伤筋动骨。
台湾民间有大量学者开传统文化课、讲经论道,有的开私塾。龚鹏程教授说:“台湾的优势在于传统社会的结构没有变,各种原生性、地方性的社团,都会在社会上延续传统文化价值观。”
随着大陆引进台湾版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两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望相互取经、得益。
专家说国学
人伦关系
黄沛荣(台湾大学教授):
国学除了追求传统文化真谛,还要对当今社会发展有用,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伦理观念就是人与周边的人、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对待、处理原则,其中人伦关系至为重要,一个现代人要获得成功,离不开好的人际关系。
需要君子
傅修延(江西师大教授):
现在很多人在谈西方的贵族精神、绅士风度,我认为不如多提倡中国的君子。贵族有血统,君子却是人人可追求。现在教育缺少这一块,君子之范失落了。“君子”应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它是与黑厚之类相对的。现在说谦谦君子,似乎只是遇事退让、无所作为。其实古代君子的含义不只是谦逊,更是胸怀远大、敢于引领担当的人,这个好像被遮蔽了。我看不少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为何偏偏少了主语“君子”呢?国学应该对社会潮流进行引导,树立中华魂魄。
读懂古人
廖名春(清华大学教授):
解读《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其实,由、知可当作假借字,由——迪(引导),知——折,这样解释,意思就拧过来了,成了“民众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其接受”,这是典型的民本思想啊。所以说,读懂古人,要以理性思维审是非,以文献功夫解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