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03日 星期一

“百姓科学家”的背后

张悦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03日   第 05 版)

  最近我一有空就忙着玩一个在线游戏,为的是使我的名字出现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是吗?但这是真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计算机神经科学试验室前不久推出了一款3D神经元拼图游戏,“眼线”——确切地说是把神经科学重组神经元程序搬到了互联网上,参与者(即玩家)只需具有基本图像识别能力而不需专业知识即可参加。游戏的任务是给电脑智能重组的神经元图像找漏洞,填补的漏洞越多积分越高。麻省的科学家们之所以推出这个游戏,是因为检验和矫正电脑重组三维神经模型是个耗时的人工劳动,矫正拼接出一个神经元需要15至80个小时,因此可想要绘制出人脑的神经地图,光靠科学工作者远远不够,所以神经科学家们开始向有兴趣的公众求助——让大家一起来找神经元!这个实验室计划在未来成果发表中把游戏的全部玩家列为“合作作者”,以感谢这些“百姓科学家”。

  这仅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百姓科学运动”的最新举动之一,而且还仅是一个“低水平”百姓科学的例子。其实近年来随着科研器材生产的发展,一个基本私人实验室只需1000美元就可以通过网络全部购置,欧美很多“业余科技爱好者”的活动已经具有相当的专业范儿。

  比如2011年10月29日,英国的曼彻斯特举办了英国第一个“DIY(自己动手)生物学”峰会,业余生物学家、生物学爱好者以及职业科学家汇聚一堂,不仅分享各自的科研发现,更是为了表示众志成城要“将生物学拉出象牙塔,放到每一个人手中”。随后的几年里,DIY生物沙龙及各种帮助参与者上手操作的研讨会在英国很多主要城市展开:伦敦、爱丁堡等。参加这些活动的科研热爱者中既包括曾受过高等理科教育但未从事科技工作的,也包括自学成才的,还有白天在专业科研所上班,晚上在家自设试验室从事其他研究的专业科研人员,还有希望在生物医学上寻找灵感和开辟新天地的艺术家、设计师。 

  有意思的是,相比“百姓科学家”,这些生物学爱好者们更喜欢把自己叫做“生物骇客”。这里可不是指搞破坏的骇客,而是取“骇客”原本的核心价值,即推崇自由的科技探索及寻求技术卓越。这些科学沙龙上谈得可不只是简单的科普问题,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做转基因操作,怎么在自己车库里培养人造心脏,在厨房里“烹制”生物燃料等,这些“业余”人员的研究内容堪称前沿。

  虽然百姓科学运动也引发了关于生物安全的讨论与担忧,但欧美大部分国家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大多数对这个运动持谨慎的欢迎态度。其实绝大部分当代科学的奠基人,如牛顿、富兰克林、达尔文,科研对于他们都并非谋生手段,他们的重大发现是通过“业余”活动完成的。这些“绅士科学家”和当代在车库、地下室甚至是衣橱里捣鼓试验的“百姓科学家”并无本质区别,所以百姓科学运动的再次兴起与其说是科技飞跃的结果,倒不如说是科技探索方式回归本源,科研“再次”融入社会生活的体现。

留学诚信为何波澜再起
海外学习不是越久越好(观察)
宁在水果摊上唱歌
不在政府部门拍马(百年留学)
季巧:坚守内心的承诺(留学素描)
“百姓科学家”的背后
责编:赵晓霞 邮箱:haiwaixuez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