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没有儿童节,但孩子们天天都跟过节似的。”本报澳大利亚新西兰代表处施岩介绍澳大利亚孩子时如此表述。她还说,澳大利亚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
澳大利亚的小学没有作业,也没有固定课本,孩子们不用背负学业压力。课堂采用交互式教学,三年级以前学生都是围坐大方桌,边讨论边学习。学校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氛围浓厚。小学生们每天回家前,都要到图书馆借本书带回去看完。第二天与老师同学围坐在一起,讲述前一天晚上看的故事。谁看的书多、故事讲得精彩,就能成为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小明星。
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孩子大多很自立,两三岁就能自己吃汉堡,一个人睡觉,十二三岁就能独自出国旅行。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学校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只要有条件,学校都会把学生带到山里的野营地住上一段时间,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野营地离市区很远,没有手机信号,不能上网,水电有限。文化课正常上,学生们还要种菜、养牛、养鸡、养鸭,想法子解决自身温饱。一般情况下,小学生要去住上一两个星期,中学生要三四个月,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半年至一年。从野营地回来之后,孩子们不仅更独立,而且懂得节约,学会互助。
做义工也是孩子很热衷的活动。像亲身经历“饥饿48小时”后为非洲儿童募捐,在“清洁日”上大街捡垃圾,在校园开放日售卖自己做的糕点、手工艺品,所得收入捐给癌症基金会或学校基建部门……动手创造财富、参与社会公益让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施岩说,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人家长们总是尽量让孩子上好学校,甚至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去条件很好的私人学校。除了日常课堂学习,家长还安排子女周末上中文学校,学特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寒暑假来国内旅游,为的就是让孩子不忘本。开始孩子也会觉得辛苦,但久而久之,也明白了这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现在多数华人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更加尊重孩子意见,注重引导,经常换位思考,华人孩子也成长得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