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后备人才紧缺

中国花滑现隐忧(深度解读)

邢赫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01日   第 08 版)

  彭程/张昊

  申雪/赵宏博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为中国花滑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看似让中国花滑步入巅峰时代。但与塔顶的辉煌相比,近年来这个项目的人才“塔基”一直不扩反缩,给申/赵退役后实力本就缩水的中国花滑敲响了警钟。

  在索契冬奥周期,庞清/佟健这对老搭档和彭程/张昊新组合依然维持着一定竞争力,而借着冬奥会的辉煌,群众普及也有所成效,但这个花费颇高的项目,在从大众开展到专业训练间依然缺乏有效的上升和过渡渠道。从记者在中国最重要的花滑人才储备库“冰城”哈尔滨的调查看,花滑“塔基”正呈现出后备乏人的趋势。

  

  “冰上小花”的孤独

  像一朵花一样在空中旋转出美丽的姿态,9岁的张语鹞随后重重地摔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的冰面上,她站起来拍拍衣服,转身划入冰场中心。

  虽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姥姥王冬香还是难免心疼,但更让她心疼的还有孩子身材的控制问题。“姥姥,我饿了。”面对撒娇的孩子姥姥欲言又止,懂事的语鹞忙说,“老师说我发胖了,我不吃了。”

  对每一个想成为花滑专业运动员的孩子来说,节食对他们已是家常便饭,而他们更难忍受的可能是孤独:身边的小伙伴越来越少。“2009年来学的孩子非常多,这几年越来越少,以前一个教练能带十几个人,现在有的教练才带三四个人,和我们家孩子一起来的只剩她一个了。”王冬香不住感叹。

  一直以来,中国冰雪竞技主要靠东三省支撑,而花滑更是以“冰城”哈尔滨为核心,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以及张丹、张昊等一大批名将都是从这里滑向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哈尔滨目前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奥运冠军启蒙教练的无奈

  拥有28年教龄的花样滑冰教练陈秀净是申雪、庞清、张丹的启蒙教练,她对目前身边花样滑冰后备力量的选材困境表达了担心。

  她说,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几乎各区都有花滑运动项目,各区教练挑上来的半专业队员都是百里挑一。如今,花样滑冰运动员的选材余地被挤压得非常严重。

  “冰场少,基层教练少,如今的后备力量人才几乎谈不上选拔,只要孩子有兴趣,家长有时间,考过了级就可以来这里进行半专业的训练了。”陈秀净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常年训练的半专业学员只有几十名,而且呈现有减无增的趋势。这些半专业队员是黑龙江省队和国家队选拔人才的塔基,他们的数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花滑运动的未来。

  家长们忧心忡忡的“赌博”

  谈及孩子的花滑之路,许多家长的脸上写满纠结。“一年下来四五万元都是自己掏,还要搭上一个家长全天接送照顾,这还不是最艰难的——孩子训练时间越来越长,文化课成绩肯定耽误,如果16岁以后还不出成绩,这场豪赌也就倾家荡产了!”陈先生的女儿已经11岁,小家伙对花滑的痴迷让他不忍放手。

  他说,冰鞋冰刀和比赛服的费用动辄上万,冰上基地无冰期外出找冰场的费用也不菲,舞蹈等其他方面的培训课时费也很高昂,许多家长为了保障孩子常年科学系统训练,甚至放弃了工作。

  “当初看到申雪夺冠时确实头脑很热,但现在冷静了很多。”谈到从事花滑的前景,家长们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久前日本的四大洲赛场上,庞清/佟健因伤缺席,张昊携新搭档彭程首次亮相排名第五,仅16岁小将闫涵收获一枚男子单人滑铜牌。有家长感慨:“男单和女单与国际优秀选手差距很大,双人滑的集体优势也很难保障了,如今想复制温哥华的辉煌几乎不可能!”

  家长们不得不让孩子做更多打算。冰上基地训练的午休时间,一名练习花样滑冰的小女孩正抓紧时间看书。“这里的孩子都是小学毕业,初中就没时间跟着读了,现在我们没事儿就给她买点儿书看,怕她变文盲。”孩子的姥爷很无奈。

  “目前花样滑冰的培养体制和意识亟待改变,尤其对半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和投入应加大力度,这样既能消除家长顾虑,孩子水平也能得到最快提高。”陈秀净说。 

下重金悬赏“不差钱”
靠外援扛鼎“真差人”(热点聚焦)
中国花滑现隐忧(深度解读)
姚明确认参会 刘翔或再缺席
女排帅印引来大猜想(体坛走笔)
李娜脚伤未愈
责编:朱 凯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