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25日 星期五

将生态文明建设
融入各项事业

张传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25日   第 05 版)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布局,要求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领会这一精神,结合德州实践,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要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载体,完善机制,落到实处。

  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发展总战略。德州2007年在山东省率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要求。2012年2月,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美市”战略。我们把建设生态文明置于全市发展总要求、总战略的高度,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荣获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全国城市环境50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平台,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一是结构调优,产业转“绿”。德州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低碳微排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提出打造“10+3”现代产业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更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全市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达149家,太阳能光热利用走在世界前列,风电设备制造业和以功能糖、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生物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搭建载体,优化格局。德州市县两级都规划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项目发展、招商引资坚持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发展引进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的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已经建成运营。三是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德州实施“大规模引进、大规模提升、大规模对接”人才工程,从今年开始每年引进本科毕业生8000名、研究生1000名、高端创新型人才100名;每年培训提升20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开展科技创新,2012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4家。

  突出和谐要旨,搭建制度平台,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一是建设和谐的政治生态。德州近年来大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廉政效能建设,探索出人大代表述职、信访大厅建在党委大院、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亮点。二是以制度建设促生态建设。改革、完善政绩考评标准,把资源、环境、民生等纳入考核内容并增加权重,在每年的全市科学发展表彰大会上,对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和县市区、绿色能源示范县、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先进集体等与生态文明直接相关的工作都单独设项、隆重表彰。

  深入持续宣传,建设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一是普及相关知识。2011年6月,德州成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开展了太阳能利用科普万里行、低碳德州建设万人签名、发送环保“红段子”等活动,举办了首届中国(德州)生态文明高层论坛。抓住举办太阳能博览会、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契机,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宣传、新闻宣传。二是倡导绿色消费模式。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为契机,大力提倡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承办了2012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德州站),实施了机关垃圾集中回收。三是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带。挖掘整理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德州古运河原生态文化带;挖掘董仲舒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遗产,打造“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带;搞好黄河沿岸景区开发,形成“河泉林一体”的黄河文化带。

  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福祉,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一是把生态文明与幸福德州建设相结合。德州提出建设幸福德州新追求,把“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让人民群众有舒适感”列为重要目标;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强调深化生态美市战略,努力建设美丽德州,“幸福德州必是美丽德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把绿色产业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行太阳能利用“百万屋顶”工程、“千村浴室”计划和太阳能路灯进城乡工程。三是把打造优美环境贯穿城乡统筹发展各环节。在城区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冬季城乡大绿化、水生态治理等活动,建设生态城市。在农村,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大力推动农村生产集约化、生活城市化、环境生态化。在全市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地工程”、“宁静工程”、“整洁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所系,关乎未来。德州市将不断解放思想,立足实际,锐意探索,建立以生态理念为先导、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文化为支撑、以永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发展新模式。

  (作者系山东省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猫儿山 水源保护的考题
将生态文明建设
融入各项事业
书法:为生态文明贡献东方智慧
责编:叶晓楠 邮箱:hwbmlzg@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