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8日 星期五

素书楼外月初寒(台岛觅故人)

本报记者 任成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8日   第 09 版)

  钱穆先生像

  钱穆先生在台北居住的素书楼

  钱穆先生手书

  北大未名湖畔杨柳依依,时光迁延,石舫寂寞。不似苏州太湖西山湖滨的模样,湖水氤氲,可以泛舟。说到台北士林区的外双溪,早年也是翠林幽谷,可惜早无舴艋,连素书楼里的人,都已经不在了。

  素书楼二楼左侧是钱穆书房,四壁皆是从地板顶到天花板的书架,靠窗是书桌。钱穆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然目力日弱,但仍笔耕不止,诸多弟子都在这里聆听过师训。卧室之外是很大的阳台。透过阳台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绿色的屋顶。

  钱穆做过博物院的特邀研究员和“中央研究院”院士,岛内学人自然视为大师级人物。但胡适有生之年,钱穆未能跻身“中研院”院士行列。

  两人治学多有争鸣。胡适继承传统的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据说一次两人不期而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如果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

  后来连狂狷的后辈李敖都有些为钱穆抱不平,说他“在古典方面的朴学成就,更该先入选成院士”。但李敖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他那些为蒋介石祝寿的文字。那种谀辞自然为蔑视强权、以绝不妥协的战士自任的李敖所不喜。但蒋氏能俘获钱穆之心,除了礼遇与尊重,还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共同体认。一部《国史大纲》,就把钱穆对传统深入骨髓、无可救药的偏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是他的学生余英时了解他,称他“一生为故国招魂”。在钱穆看来,即使处在传统价值与儒家经典不断受到泰西文化与科学精神挑战的时代当口,“故国”也亡不得。与五四俊彦如胡适等人的激进和求新不同,他秉持着巨大的道德勇气维护“孔家店”招牌,颇有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遗老味道。

  传统而守旧的钱穆连当时燕京大学的楼名都看不顺眼。他向时任校长司徒雷登进言,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委实和燕大标榜“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不相符。司徒雷登为此专门召集校务会议加以讨论,弃时髦英文名,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园中有一湖未名,众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名字都觉得不合适,钱穆建议就叫“未名湖”,古雅而意味无尽,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台湾,钱穆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中华情怀的坚守愈炽烈。1986年6月9日下午,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他向弟子临别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这种表态,让稍后成立的民进党很不舒服。1990年6月,“立法委员”陈水扁等人以“霸占政府建筑物”的指控,逼迫96岁高龄的钱穆搬离了素书楼。数月后钱穆郁郁而终。死后他的骨灰返回大陆故园,撒入茫茫太湖之中。

  “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以钱穆辞世前所撰春联来看,毕竟是一介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在传统哲人看来,这些都是大不朽。钱穆作为一代学人,在史学、经学上别有成就,终生以学术为业,继往为宗,或许能得其一。步五四余脉之后,后人恐怕是仰望的多,比肩的少了。正是,先哲骑鲸渡海后,素书楼外月初寒。 

只身闯大陆
《泰囧》无缘台湾
谁囧?
素书楼外月初寒(台岛觅故人)
周星驰成委员你怎么看?
抓拍香港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d.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