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大声唱出来

周振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15日   第 07 版)

  风景如画的北京郊区,常年流动着一个庞大的喜爱红歌的市民群体。他们背负行囊,清晨从京城的各个社区出发,兴致勃勃地奔向广袤的原野,集结在高高的山岗,运足气力,敞开嗓门儿,高唱一曲。

  “红军不怕远征难”;“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是从香山、从蟒山、从银山、从百花山、从居庸关城上……传来的众多调门的男女多声部的红歌声。

  当今中国,和谐盛世,国泰民安,他们知足,他们幸福,他们开心地过着好日子。于是,他们充满了感恩。一首红歌,一段感人的故事。依他们看来,唱红歌是无比幸福和惬意的事情。 

  北京辖区60%是山区。经改革开放后30多年大规模的持续绿化美化,广袤的京郊大地到处绿树成荫,野花摇曳,天蓝水清,空气香甜,林木覆盖率逐年提高,很多地方变成了天然氧吧。于是,更多的市民,涌向郊区,登高远望,也就出现了“唱着红歌爬大山”的这个群体。 

  他们劳碌了大半生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有的是刚刚步入爬山的队伍,有的已坚持了若干年。他们有的是工人,有的是老师;有蓝领,有白领,有男有女,还有一对一对的夫妻,年龄约在五六十岁的样子,也不乏年长者。这群人在红歌的相伴下常年依附在京郊的大山上,爬山唱歌似乎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寄托。 

  这些唱着红歌爬大山的人,大部分来自北京市区。他们头天晚上就已设定好了所要攀爬的路线和山峰,第二天清早乘坐最早一班发往郊区各区县的公交车。他们一身时髦的休闲装束,自备饮水和干粮,中午根据攀爬计划与进程随时找块平地,进行简单的补给,而后继续上路。每次出来都是足足一天的时间,等到下午或稍晚一些再乘车返城。他们每周爬山的安排依天气和个人身体状况而定,有的一周爬三次,身体强壮的最少要爬五次,目的就是锻炼身体。唱着红歌爬大山,比不声不响地爬山,显得更加活泼生动,更加轻松愉悦,身心都处在最佳状态。 

  这群痴迷的歌者,他们的年龄段应该都是从小听着红歌长大的那些人。他们对红歌有着深厚的情感,每一首红歌都记录和珍藏着他们早年的美好回忆与幸福往事。他们爱听也爱唱,听了几十年,唱了几十年,却仍听不够、唱不够。

  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不管是太阳高照,还是雾霭朦朦,在诗情画意的京郊山野,每天都可以看到“唱着红歌爬大山”的人。他们满脸洋溢着喜悦,表情轻松,步伐豪迈,意志坚定,慷慨激昂地向着大山的最高处攀爬。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唱红歌”与“爬大山”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为此而陶醉。 

  这些人根据攀爬的路线和坡度,调整与红歌的对应。上山的时候,特别是攀爬陡坡的时候,他们主要是以低声吟唱为主。坡度趋缓的时候,他们立马歌声高昂起来。当爬上山梁步入较平的山路时,他们就会全部放开。他们唱起红歌来一点也不羞怯,不管身边有多少人擦肩而过,也都是扯着嗓门大声高唱,可以说张扬到了极致。 

  每年的春秋两季,北京的香山、银山、蟒山、居庸关……在通往这些巅峰的崎岖山路上挤满了高唱红歌的爬山者。更为壮观的是,山路间较大的平台上,时常聚集三五十人,最多百八十人的“红歌合唱队”。他们围拢在一起,有组织,有纪律,有领唱,有指挥,在伴奏带的伴奏下,一唱就是十来首红歌,那洪亮的歌声天籁般的旋律,回荡在风景无限的大山深处,感染着成千上万的爬山者。 

  “唱着红歌爬大山,那叫一个开心、敞亮、畅快、带劲,一切烦恼全无。我跟您说,我爬了五年山过来,再加上唱红歌,我身上很多毛病都没了,脂肪肝没了,血压、血糖都控制得挺好,医药费省了不说,儿女们看我也不揪心了。唱着红歌爬大山真是感觉太好了!”这是我在山路上采访的一位看上去有60来岁的大姐给我的回答。 

  这些歌者普遍认为爬山能使人变得开朗,能使人变得豁达,能使人身心得到健康。“红歌加爬山”等于“健康加幸福”,这就是他们得出的结论。 

  我1995年开始爬山,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周最少要爬一次。蟒山、银山、居庸关长城等我都爬过,于是我经常碰到这些唱着红歌爬山的人,我愿意和这些唱红歌的人聊天,因为他们说的话,像山一样实在、真切,他们的内心世界明亮、光鲜。 

  我发现,这支唱着红歌爬山的队伍还在增加。

大地之诗(名家走笔)
大声唱出来
“我们要去伯利恒”
梅雪争俏
水仙,你好
迎春即兴
2012年年度新浪十大好书揭晓
起飞
李天岑“人”字系列小说描摹世俗人情
两部论文集探讨长篇小说和诗歌艺术